第45页

十年忽悠 艾米 920 字 1个月前

“算了算了,你不要回来了,跑来跑去耽误学习。就在电话里告诉你吧,你不要在那边一句句重复,听见没有?”

“我保证不重复。”

妈妈说:“姓简的女孩的死,aln是重大嫌疑犯,他有作案动机和时机,公安机关已经掌握了充分证据。就这些,现在不要再过问这事了,从思想上跟他一刀两断,好好读你的书。好男孩多的是,书读好了,还愁找不到一个比他强的?”

艾米有点鄙视妈妈,怎么说话办事都这么小市民呢?一看到aln有麻烦了,马上就想到逃跑,而且还扯到什么“找一个比他更强的”,太势利了。

她放下电话,开始思考。aln是谋杀jane的重大嫌疑犯?而且公安部门已经掌握了充分证据?什么证据?

她想起那天晚上在洗手间里aln说过一句“你这是握手还是谋杀?”难道那是他情不自禁的口误?她又想到那天还没有到jane家的单元门,aln就好像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坚决不让她进去,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如果是他干的,那他最后喊的那句肯定是“don’ttellyparents”,而不是“yourparents”,因为后来是他自己把这事告诉她的parents的。可能当他被抓的时候,他就知道事情败露了,所以叫她不要告诉他远在加拿大的父母,难得他这么孝顺。

但他为什么不逃跑,反而回到他作案的地方去呢?可能没想到我公安人员这么神机妙算?那么jane的妈妈打电话时不说jane已经死了,而说jane在医院,是在帮公安人员骗他过去?他连这点也看不出来?真是白看了那么多破案小说了。她记得他还翻译过一本《犯罪心理学》,难道翻译的时候就没学到一丁点东西?

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点奇怪,这么严重的问题,她并没有轰地倒下,没有哭的冲动,脑子也没有形成“意识泥坑”,而是很冷静地思考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她发现自己有些时候非常冲动和糊涂,比一般没脑子的人都糊涂,但有的时候又非常冷静和逻辑,比一般有脑子的人更逻辑。

像现在就是这样,如果是一般人,肯定要六神无主了。但艾米不,她好像有第七神一样,很有把握一定有办法洗刷aln的杀人罪名。

她读过的侦探小说情节唰唰地飞进她的脑海,那些名词术语一个个显得那么亲切:“谋杀”,“作案”,“嫌疑犯”,“凶手”,“不在现场”,“动机”,“时机”,“证人”,“旁证”,“物证”等等。平时爱看侦探小说,想不到在现实生活中竟然用上了。

她最喜欢看的侦探小说是那种被称为“推理小说”类的,她最喜欢的推理小说作家是英国的阿加莎

克里斯蒂,因为阿的小说都是运用逻辑推理破案的。通常的情况是,谋杀案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比如火车上,游轮上,凶手不可能逃离现场,只能是火车上或者游轮上的某个人。小说的高妙之处就是所有的线索从一开始就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者就是推不出罪犯是谁。推不出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同时给了很多虚假的线索,误导读者,另一个原因就是犯罪的动机往往很隐秘,读者不知道,或者罪犯有非常过硬的不在现场的证据。

艾米读阿加莎的小说的时候,都是坚决不提前看最后的结果,而是自己一步一步地推理,争取自己能把罪犯给“推”出来。刚开始看的几部,她推不出来,一推就被作者误导,推到一个无罪的人身上去了。但多看几部,掌握了作者的思维方式,最后也能推出来了。所以她对自己的推理能力非常自信,觉得自己经过这样缜密的推理训练,推出杀害jane的真凶,是不成问题的。

杀人第一要有动机,第二要有时机。谁有杀害jane的动机?她觉得首当其冲的应该是那个追求过jane的组织部年轻干部。那个家伙到jane家来找过她好几次,但jane都不在家,说明只是那人一厢情愿,搞不好jane是故意躲出去的。一个组织部的干部,吃了这样的闭门羹,面子上是很过不去的,自尊心是很受伤害的。也许上个星期五的晚上,他又来纠缠jane,而jane至死不从,于是那个家伙动了杀机。又因为他是组织部的,自然认识不少官场上的人,串通公安局,把aln抓去做个替死鬼。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证明是组织部的那个家伙干的呢?艾米想了一会儿,觉得从这头着手太麻烦,现在还是先证明aln不是凶手。只要把aln洗刷了,剩下的就不关她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