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页

憨包子与小丫头 艾米 915 字 1个月前

说到这份上,老黄还敢说不写?这就遵命写下。

这篇是关于 k 市土话的。 k 市人自然都会说 k 市话,但使用的词汇却并不完全一样,似乎年纪越大的, k 市的土产词汇越多;在家乡呆的时间越久的,使用 k 市土产词的机率越大。那些年轻的,似乎都受了学校普通话教学的影响,还有电影电视广播视频等大众媒体的影响,很多 k 市词汇都被通行的普通话词汇代替了。那些在外工作的,似乎也逐渐抛弃了家乡的土产词汇,转而使用更通行的普通话或久居的城市的方言。

奶奶在外读书工作过一段时间,哪怕后来又回到 k 市,她的词汇中 k 市土产词汇就明显比太奶奶少得多。老黄也是很早就到外地求学,后来又辗转到海外,平日里使用的 k 市土产词汇就更少,如果不是艾米经常钻天觅fèng地向老黄挖掘 k 市土话,老黄很可能都会忘掉那些说法了。

黄米在语言天赋方面可能更像妈妈,模仿能力很强,学什么像什么。他每次模仿太奶奶说话,都能引起家人开怀大笑。他小小年纪,就能从家人的表情和声音里听出是赞许还是反对,而且像他妈妈小时候一样,急于讨家人欢心,所以你笑得越开心,他就模仿得越起劲。

现在家里就黄米和太奶奶的 k 市土话最多最地道,一老一小,你唱我和,煞是热闹。

k 市土话说“算了”,一般都是说成“算哒”。这个“哒”跟“了”一样,没什么词义,只是个助词。 k 市人很会借助同音词来搞笑一把,所以如果 k 市人听见别人说“算哒”,而他不想算哒,他可能会开玩笑说:“蒜大?蒜大没得萝卜大”。

当然这是指太奶奶这个级别的 k 市人,连奶奶都好像不怎么用这个表达法,老黄就更是不用了,但黄米却一五一十地从太奶奶那里把这句话学来了。

刚开始由于句子太长了点,他只会说后半句“萝卜大”,现在他已经能把整句都说下来了。不管是他自己说了“算哒”,还是太奶奶说了“算哒”,他都会抢着说个“蒜大没得萝卜大”,然后等着大家赞许地大笑,他自己也很得意,头向后仰,张大嘴巴做笑状。如果他说了这句,而听众没笑,他就不甘心,一定要大声说了又说,一直到大家笑了为止。

k 市土话有个后缀,读作“ shen ” ( 没相应的汉字,暂写作“神”吧 ) ,一般加在双音重叠词后,大概相当于现在很流行的“……的说”。

比如“她穿了件新衣服,很漂亮的说”,这个“很漂亮”,并不是用来修饰“说”的,跟“激动地说”不一样,这里的“……的说”,更像“要我说的话”“依我看”的意思,所以“很漂亮的说”意思是“要我说的话 ( 依我看 ) ,很漂亮”。

太奶奶很爱用这个“……神”的句式,黄米自然也学了过来。

太奶奶年纪大了,喉部肌ròu退化了,吃东西老爱呛着哽着,稍微粗一点长一点的东西,即便是想吞整的,都没法吞下去。太奶奶遇到这种情况,就爱评论一句:“唉,太长了,吞得哽哽神 — ”

有时还自嘲一句:“你不相信神?你相信吞得哽哽神 — ”

能用上这个“神”的,还有“冷得抖抖神”,“心里慌慌神”等。

黄米老早就学到了太奶奶这个“神”,每次说,都会逗得家里人大笑,因为这么一个小不点,却能说这么土得掉渣的 k 市话,实在滑稽搞笑。

前几天家里来了个客人,是个 k 市老乡,但因为多年在外,早已不讲 k 市话了,连上我们家都是跟我们“普来普去”。

有天吃饭,桌上摆了盘蚝油拌油菜,是老黄从打工的餐馆学来的做法,整根油菜,不切短,只用滚水过一下 ( 餐馆是用滚油过的 ) ,捞起放入盘中,拌上蚝油,就是一盘菜,青翠碧绿,好看又好吃。

我们家吃这种菜一般都有三个花式,太奶奶吃不动油菜,要打碎了吃;黄米嚼不动整根的油菜,要为他切短了,放在他自己的碗里;其它人就吃整根的。

但黄米吃饭特爱“从众”,总想跟大人一样吃喝,你为他准备什么,他就不爱吃什么;他不能吃的东西,他就特别感兴趣,所以他放着自己碗里油菜不吃,非要一根大人吃的油菜不可,老黄只好给了他一根,用太奶奶的话说,就是:“嚼不动,嗦个味儿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