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

小情敌 艾米 921 字 1个月前

儿子便教训老子:“奶奶有布袋袋。”

“是啊,是啊,我知道奶奶有布袋袋,我下次一定记得带布袋袋。”

老爸作了检讨,儿子有时还觉得不解气,或者是觉得这事严重得紧,非得向上级汇报不可,便大义灭亲地跑到奶奶那里去告状:“奶奶,爸爸——塑料袋袋。”

奶奶赶快表扬他的环保意识:“啊?爸爸又用塑料袋袋了?那不对哦,等我去批评他,叫他下回一定记得用布袋袋。”

太奶奶有时调皮,要考考黄米:“宝宝,为什么不让用塑料袋袋呢?”

黄米答不上来,但坚持说:“奶奶有布袋袋。”

一般都是奶奶出来解围:“太奶奶,你就别考我们宝宝了,我们宝宝最懂事了,知道塑料袋袋不好,烧掉会放出毒气,埋在地里多少年都不会化掉,把我们住的地球都搞脏了,把土地质量搞坏了,种不出庄稼,我们就没饭吃了。是不是呀,宝宝?”

“是!没饭吃!”

太奶奶有时还要继续调皮:“谁说没饭吃,我这不是有饭吃吗?”

奶奶就会给太奶奶使眼色,叫她别为难宝宝了。事后奶奶会私下对太奶奶说:“人家小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观念,您七问八问的,把他搞糊涂了。他现在还小,还弄不懂那么多的前因后果,最好是直接把正确的观念教给他,而不要指望他通过反驳来建立正确观念。”

我们家是谁对就服从谁,像这样“儿子教训老子”、“女儿教训老妈”的事都很寻常,只要你说得对,无论你是我的长辈还是我的晚辈,我都接受。

“环保的”是太奶奶对那些搞回收的人的称呼,因为黄米对回收的事挺感兴趣,所以太奶奶叫他“小环保”。

市里环保部门给每家每户都发了两个塑料箱子,一蓝一绿,蓝色的用来装废纸,绿色的用来装空的瓶瓶罐罐。平时每家都把这些回收物品放在这两个箱子里,到了每周指定的那一天,就把两个箱子拿到外面,等“环保的”来把回收物品取走,把两个空箱子留下。

奶奶是学幼儿教育的,很会抓住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道具教黄米各种知识。像这两个回收箱,奶奶就用来教他颜色、形状、质地、用途等,所以他知道一个是“蓝箱箱”,一个是“绿箱箱”;两个箱箱都不是圆的,是方的;蓝箱箱是装纸的,绿箱箱是装瓶瓶的。

刚开始他只认识瓶子,但拿不准纸盒子算什么,比如太奶奶常喝的一种装在纸盒子里的柠檬汁,喝完了,他每次都抢着去丢,但每次都得问:“蓝箱箱?绿箱箱?”

久经沙场后,家里常见的回收物品他都能分清楚了,几乎每天都要到两个回收箱跟前去转一转,看看有没有哪个粗心大意的人放错了地方。有次他看见太奶奶把一个纸盒子丢在绿箱箱里,大惊失色,立马大叫起来:“太奶奶,绿箱箱!”

太奶奶被他吓了一跳,问了半天才搞明白是自己犯了错,不由得“足”他:“哎呀,不得了啊,出了大拐(大祸事)了,太奶奶把纸盒盒放绿箱箱里了。”

黄米听不出太奶奶在“足”他,反而把“出了大拐”这个词学来了。现在只要一看到谁把回收品丢错了箱子,就大惊小怪地喊起来:“哎呀,出了大拐!”

太奶奶有时正要丢东西,看见黄米过来,就故意丢错,还开玩笑说:“糟了,环保的来了!”

“小环保”一听太奶奶的腔调,就知道太奶奶又犯错误了,赶快跑到两个箱箱前去检查,果不其然,发现了太奶奶的“罪证”,不出太奶奶所料地吆喝一声:“哎呀,出了大拐!”把一家人笑昏。

“小环保”有时太积极了,把太奶奶还没看完的报纸也扔到回收箱里去。太奶奶到处找不到自己的报纸,就知道是“小环保”干的,于是逮住“小环保”问:“喂,环保的,是你把我的报纸扔蓝箱箱里去了吧?太奶奶还没看完呢。”

奶奶告诉他:“蓝箱箱是装废纸的,报纸要等太奶奶看完了才是废纸,没看完不能扔。”奶奶知道光这么说,黄米不一定懂。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一个新概念,都不是仅用语言定义就能让他懂的,还得不断实践,让他养成习惯才行,所以每次看到他来扔报纸,奶奶就问一下:“宝宝,太奶奶看完没有?你问她了没有?”

有时黄米愣在那里,奶奶就知道他没问。有时他会很理直气壮地回答“问了!”,奶奶就知道他的确是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