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瞧着父亲还很康健,为何会病重呢?

回去定是要请大夫看看。

【于是经过准备,从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司马迁开始创作《史记》,历时十四年,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全书完成。】

【而对于司马迁创作《史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他的父亲的教导、他的三次游历,还有他在长安结识的一些人,和他最重要的腐刑经历。】

又一次提到腐刑,朝中众人都有些尴尬。

这样的罪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却并不多见。

本来他们羡慕着司马迁能有这样的成就,可一想着他的成就是用腐刑换来的,众人就心情复杂。

【作为皇帝身边的官员,他自然认识许多人,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第二个是孔子后人孔安国,从这儿咱们就能猜测,《史记》中肯定是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的。】

这可没什么问题。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既然陛下推崇儒术,那司马迁信奉儒家,谁也挑不出错来。

只是这幕中女子似乎对儒家学说有些意见,这司马迁怕是要被说了。

众人觉得或许陛下也会因此发怒。

在场中其实许多人都是遍读百家的,他们觉得许多学说中都有可以学习的点,若是幕中女子的话能让陛下重新考虑独尊儒术的事情,当也是好事。

【而他的腐刑经历我们也讲过,源自于李陵降匈奴,李陵本是诈降,但是消息传回长安,所有人都不为李陵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这事情提过很多次了。

陛下的形象其实在很多百姓的心中都不如从前了。

虽然陛下带着大汉走向了一条不错的道路,但是陛下也并不是完美的。

他穷兵黩武,他苛待大臣,他是一个好皇帝,但却也不是一个最好的皇帝。

然而朝堂上,众人眼观鼻,鼻观心,就连眼神都不敢乱瞥,这事情显然不是那么简单的。

先时女子提到时许多人就想说了,如果真是所有人都不为李陵说话,那肯定是李陵有问题。

毕竟总不能整个朝堂的人都看着陛下的反应说话,都不出言劝谏。

难不成整个大汉就他司马迁一个忠臣,这不是说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