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的为人其实很多文人都是钦佩的,哪怕那些觉得他们傻的人,就像我,我也觉得应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这不妨碍我因为伯夷、叔齐的气节而产生敬佩之情。】

众人一直以为幕中女子是瞧不上伯夷叔齐的,毕竟她早说了不认同。

可如今她却这般说,偏偏似乎也挺有道理。

有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总是会令人尊敬,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学习。

伯夷、叔齐此事就是如此。

【这首诗依旧带着很浓厚的王维的风格,其实我觉得他的诗中的意境在很多时候会比陶渊明更好,陶渊明的诗那就是具有生活化的气息,拓宽了诗歌的题材,而王维的诗是很有氛围感的,“纸短情长”仿佛是为他的诗量身定制的词语,这首诗也不例外。】

东晋。

陶渊明其实也这般觉得。

都说文人相轻。

他却觉得王维的诗句比自己的好。

王维不像那些人一样过分地追求一些华丽的词藻,但是就是用这么简单通俗的词句,王维却能营造一首首如画的诗,那是他也没能做到的。

陶渊明只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这首诗不仅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而且很符合苏轼对他的“诗中有画”的评价,另外也深刻地体现出了王维想要归隐山林的想法。】

【这个时候王维做官他可能真已经被磨得没有了当年的志气,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虽然在唐玄宗时算不得被重用但也是一直为官,而且他 的朋友也有很多是玄宗时的,再者他曾经是伪朝的臣子,一系列的原因下来,肃宗不可能对他毫无防备。】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当然也很清楚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在朝为官,最为重要的就是立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很难再受到重用了。

但偏偏他还不好辞官,新帝登基他便辞官,是有何不满吗?

【而底下的人做事那都是看皇帝脸色的,或许王维是在一步步升官,但是权力有多少这不好说,所以他想归隐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晚年,王维更是笃信佛教,和很多佛门中人来往,他在《饭覆釜山僧》中写“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他的这些行为应该还是比较让肃宗放心的,所以他一直都过得还算安稳,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王维仍旧官居尚书右丞,这个时候他的弟弟王缙还因为帮他求情在蜀州做刺史。】

众人都忍不住感叹,这确实是个好弟弟。

这弟弟也是真的遭了无妄之灾了。

但是却没有多少人责怪王维,这事情怎么也怪不到王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