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桂州指的是王维的好友邢济,这个邢济是要去桂林上任,王维写此诗送对方,但这里面又不仅仅只有送别,还表达了王维的政治追求。】

近来的这些文人的经历更让读书人有了出去漫游的心思。

尤其是那些刚懂些人事的年轻人。

而那些已经入朝为官的也有些不再抗拒去到地方。

这不是他们想做一个什么大文豪。

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渐渐地意识到了解更多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而且许多人很有远见。

他们知道经过巨幕,皇帝也会更加重视地方,这也会给他们这些人机会。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饶,指的是饶歌,也就是军中乐歌,钟鼓齐鸣,饶歌在京口唱响,战船乘风破浪往洞庭而去,这里并不是说当时的送别场面就是这样的,而是想象的一种气势吧,寓意诗人让好友往前冲!“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在赭圻、将赤的岸边稍作暂停,又重新扬起风帆、拍击船桨继续向前。】

【这里这样翻译不一定特别准确,我有点像个机翻,我觉得这些场景完全要靠个人去想象,人家写出来的那就已经是最精炼的表达了,非要解释也可以,就是仅供参考,我可终于明白那些翻译官们的不容易了,又要表情又要达意,还得词句优美,很不容易。】

机翻是什么意思?

众人觉得这女子解释得还算正常的吧。

虽然有些不太清楚,但是众人明白了一点,其实在之前他们就已经明白了。

女子解释的这些诗句决不能作为权威,因为她也是人,甚至是比他们更之后的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如今的人,对于如今甚至是此前的诗句就更不可能完全理解。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两句大家应该都听过吧,算是名句了,写景,王维就没有输过,夸张了,但是王维写景确实是有一套的,而且他的诗句很多时候往往就像这两句一样,非常工整,在工整之中他又不是为了工整而工整,而是在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之后的一种工整,读起来很舒服。】

【但是在王维的诗句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陌生化的,也就是说让我们读起来有些许障碍的诗句,比如之前的“大漠孤烟直”,在学到这首诗之前,真的很难去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因为风长存就注定烟难直,读到我们就会去想那样的场景,就会忍不住去思考。】

确实是如此。

书院的许多学子早就对这陌生化的理论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

虽然幕中女子先前就说过过度的陌生化是不行的,为此她还举了例子。

但是这些孩子一开始还好好地克制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多人竟就以一些奇崛的诗句为优了,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还坚持做自己,这可真是让书院的先生们急得团团转。

如今幕中女子这样说,那不是更会助长这些孩子的这种习惯吗?

众先生却毫无办法,只能纷纷叹气。

【这两句也是一样的,说起日落,咱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黄澄澄的一片天,那才是最壮丽的夕阳的景观,但是为什么王维要说日落江湖白呢?或许它是这样的一幅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