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扶苏虽然比幕中女子所说的胡亥好了许多,但就是那稍显懦弱又事事小心的,身为帝王没有魄力,嬴政依旧十分担心。

但若是百姓被战争影响了生活确实不应该继续进行下去,至少暂时可以停一下。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刘彻沉着脸,定坐在原地一动不动。

在此之前,他还一直坚持要把匈奴赶走,让这世间再无匈奴王廷。

可是朝中大臣反对也就罢了,幕中女子也如此说。

偏偏他们大多数都是站在百姓的角度来劝说的,难道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脸色也很难看。

他好大喜功?

他从不打无准备的仗,那怎么能叫好大喜功呢?

难道……

李世民想到一个可能,那就是自己败了,若自己胜了那便是封狼居胥,绝不会用好大喜功来形容。

那是什么时候败了呢?

【虽然杨广的能力也还行吧,但是跟嬴政、刘彻、李世民肯定是没法比,而且他后期的昏庸只差能跟胡亥比了,亡国是他应得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江山不会就好好地待在那个地方让人去挥霍,即便是在君权至上的古代,皇室的荣耀还不是来自千千万万百姓的支持,他凭什么霍霍百姓来获得自己的殊荣呢?】

这问题虽然是问的杨广,但许多地方同时在心中跳了一下。

道理很简单,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但是说实在的,他们中没有把这话当一回事的是大多数。

已经站到了最高的位置,又有那么多志士能人为自己做事,有几人会去真正地在意那些如蝼蚁一般的底层百姓呢?只要他们能活下去,能让整个国家延续下去这不就行了吗?

可是即便皇家荣耀,也确实是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其实能得百姓拥护,是他们所有人的愿望,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实现的,往往遇到冲突之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忽略百姓,因为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后续产生的麻烦也不比惹恼了大家族。

明明先时他们对此是并不怎么在意,可是也不知为何,听幕中女子这样却有种震耳欲聋之感。

【咱们言归正传,在隋朝建立科举制后,虽然氏族大家的特权下降,但是那么久以来的一个制度是不可能瞬间消失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氏族还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五姓七望就是那个时期有名的望族,他们大多都是从东汉末年延续而来,其发家基本都是因为在战乱中立下功劳、积攒资本,这种势力皇家于情于理都是很难动的,以至于常出现这些望族耀武扬威、任意妄为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