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在后世看来词就是很高雅的体裁。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会有那么多人还认为词只是勾栏瓦肆之语呢?

【我们来看韩愈和王安石的文章的时候可能也就是这样的感觉,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是又有深度,写得又很好,再加上他生得早啊,还记得白居易曾经提到过的人们总是“荣古陋今”吗?所以自然而然地在王安石的那个年代,大家觉得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的文不如韩愈那都是正常的。】

唐,元和年间。

人有时都是如此的,不仅荣古陋今,甚至还会觉得以后的也比现在的好,总之现在的都是不好的。

白居易也开始反思自己说的话是不是不够妥帖。

每个朝代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抛弃其短处,保留其长处才是对的。

就像宋朝那苏轼保留骈文一样,他也应该学习。

【我们学过政治,都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韩愈有韩愈的好,但他不是绝对的好,他在八大家之首的前提下,自然也有赶不上别人的地方,比如说他的文章有深度了,那能读懂的人就少了,就好像他的《进学解》,名篇,劝人读书的文章,但其中内容之庞大,包含了他对《春秋》、《左传》、《诗经》、《离骚》、《庄子》、《史记》等一系列诗文的精简的评价,如果你没了解过这些诗文,你可能能知道他说的意思,但却不能理解他的意思。】

这话说得有点深奥,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意思是没有绝对的事情吗?

白居易听到幕中女子这样讲解韩愈的《进学解》,他也有些感兴趣了。

他猜幕中女子迟早是要讲解到韩愈的,不若他让人帮忙先去问问韩愈那《进学解》到底是什么。

不会也是他现在还没写的文吧。

若不是他与韩愈算不得太熟,他就自己去了。

白居易有预感,若是他能看到这篇文章,他就大抵能明白古文运动了。

劝人读书,不知与劝学又有何不同之处。

【所以咱们很多时候啊,比较,比的就是自己心里对被比物的看法,如果再评价时写上前提,那可能就会比较好,比如咱们说李白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如杜甫,杜甫的浪漫主义之作赶不上李白,这样带了前提应该比较能让人认同,你若直接说谁比谁好,可能没人能服气。】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观点李白和杜甫倒是承认的。

原本杜甫倒也不认为自己的诗能与李白一较高下。

他可是李白诶!

但是他看了幕中女子对自己的讲解,自己在安史之乱写的那些诗,那确实是李白的现实主义作品赶不上的吧。

不过,杜甫也很清楚,至少现在,自己当还是比不上李白。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我”和您的那些晚辈们一起来拜访您,您这么重视我们,真是让我们受宠若惊啊。“抠衣”,古代的那个裙子,前面不是有一节行礼的时候要给它掀开?就是这个动作,这里代指的拜访行礼吧,我对古代服饰礼仪不是太了解,大概就是那意思。而“倒屣”指的是把鞋子都穿反了,这里突出的是欧阳修对他们的重视。】

幕中女子说着还起身给大家演示了一下,动作之间依旧粗犷无比,毫无小女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