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想了想这个夏十二。

再一想自己现在还没写出来的诗,那应当不会是太潇洒的作品,或许多少带着萧索之感,瞬间不是那么想知道了。

不过这样的想法也只那么一瞬,自己的作品自己怎么可能真的不想面对?

【虽然他们有很多人写了岳阳楼,可每个人表达的感情都不同,《登岳阳楼》是杜甫报国无门的凄伤,《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的闲适心情。】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经过这段时间,众人都对范仲淹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虽然在欧阳修等人看来,范仲淹和王安石都一样,在面对某些事情上比较冲动激进,但他们也确确实实是在为着江山社稷而着想。

这与欧阳修等人的本意还是不冲突的。

不过这争吵是时有发生,经常气得欧阳修不想说话。

他想若是范仲淹做事能像他写这文章这般就好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看对方也做到了,可是这“先天下之忧而忧”说得太简单,有这心,却没能真正做到。

但这范仲淹到底是比他年纪大地位高,平日里他还是得敬着点,但这王安石就不一样了,纵使他日后有多厉害,现在不过一个毛头小子,故而两边观点不同时,他多数时候都冲着王安石去了。

可王安石却不管不顾,也没说敬着他是个前辈,有什么说什么,终究是年轻。

搞得他常常惹一身的气。

罢了,这观点不同,该辨还得辨,都是为了百姓,谁还能让了谁去?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闲适?

李白挑挑眉。

这是他了。

【那么白居易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你们可以根据他的经历来猜测一下,其实啊,古人的很多诗句都可以用他的经历来进行解释,而不是非要对他的诗句有一个子丑寅卯的解释,为什么咱们考试的时候参考答案常会有“言之有理即可”呢?】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众人有些疑惑,诗句还可以用经历来进行解释?

不用知道其中意象含义就行了?

唐,元和年间。

“这子丑寅卯四地支,与我这诗有何干系?”白居易自己也迷惑。

他不知元稹就更不知了,元稹摇头道:“听起来倒与天干地支无甚干系。”

但这言之有理之句先时倒是听幕中女子提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