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这些心里话他还不能往外说,实在憋屈。

然而,他不乐意,身处于另一时空的李隆基还很不乐意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没忍住嘁了一声。

就他?

还和自己比?

他不信这后世能有比自己对大唐贡献大的。

若他们真能做到自己年轻时候那般,大唐也不至于亡。

这时肯定要抛弃安史之乱来说,毕竟那事还没发生。

左右他现在还是有机会的,他定要让后世都赶不上自己。

思及此,他开始着急让李白、杜甫回京了。

【白居易说到自己当翰林学士、左拾遗的那段时间,碰到一些事情,可以解救民生可以补察时政但是又没办法详细地跟皇上说清楚的,他就“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写成诗,想慢慢让皇上知道。】

【然后他写到自己的三个追求,这就是他那个时候想要达到的,“上以广宸听,副忧勤。”首先是开阔皇帝的见闻,帮助他思考,“次以酬恩奖,塞言责。”第二个就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尽到做谏官的指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最后才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唐,元和年间。

李纯也有点后悔了。

这白居易,是他小看对方了,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得好好想想让他与元稹坐在哪个位置,谏官就免了。

以他二人的性子,只怕不用让他们做谏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劝谏,给他们多安排点事,让他们没时间搞那么多,最好是只挑要紧的劝谏。

【然而“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这一切想法,想得好好的,还没成功先遭了奸人诽谤。】

这事情李纯已经慢慢开始处理了。

老虎不发威,他们真当自己是傻子。

【他说别人一听到他的《贺雨》,就吵吵嚷嚷,说是不合时宜。《贺雨》我们前面提到过,就是他上书让皇帝以善举求雨,在这其中他写到“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君王要圣明,臣子要直谏忠诚,这还不算什么,主要是后面这两句,“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祝贺这一次的开始,也希望能继续保持下去,做到有始有终。】

【最后这话说得就有点尴尬了,意思就是以前皇帝做得不好呗,如果我们是李纯,我们会说什么呢,你,在教我做事?】

李纯撇撇嘴,可不是吗?

白居易什么都好,就是说些话不招人听。

他是天子,还要看他一个臣子的脸色不成?

有时候为了皇家威仪,碰到这样的事,他自然是应该发怒的。

不只是他这样认为,其他的许多皇帝甚至是臣民也觉得白居易有些僭越,虽然白居易是为了大局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