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他还从未多想,如今听幕中女子提及亡母,不由得哀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元稹走后,留在朝廷的白居易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的行为有什么问题,依旧是敢于直谏,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他和元稹两个人就是愤青,后来白居易和朋友们同游仙游寺,大家谈论起了当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遂作《长恨歌》。】

愤青?

好怪的词。

众人都不懂其意,但明显能感觉到是好话。

再一看那词。

愤,懑也。

那青呢?

色彩乎?

怨愤青色,当真奇怪。

【这首长诗并非单一的讽刺或者赞扬亦或是同情,他其中蕴含了诗人许多的复杂的情绪,这与他自己的个人经历也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千古名篇。】

第145章

白居易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者们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一首讽刺诗,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咱们不是搞学术研究,主打的一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认为它是讽刺诗那它就可以是讽刺诗,你认为它是爱情诗它也可以是爱情诗,看你怎么去分析。】

女子实在是太过于随意,让有些严谨的文人们实在不适。

爱情与讽刺,相差如此巨大,很难分辨吗?

他们倒是想看看,到底是何种题材,这白居易又是用什么样的描写迷惑幕中女子的。

【然而,在这里,两派的学者都不能否认诗中含有讽刺与爱情的成分,且占比极大,不然也不可能有两派之争。】

即便如此,也不可能没有偏向吧?

若是二者平均,那真能是一篇优秀的诗作吗?

众人不信。

【正所谓“知人论世”,在分析这首长诗之前我们大体已经了解了白居易的性格和他以往的经历以及他的“世敦儒业”的家学渊源,但是除了这些,还有一件事情应该也是影响《长恨歌》的创作的。】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眉头一挑,还有?

除了他的经历,难道还有他人的经历影响自己?

他怀疑幕中女子是想得太多了,这诗自己当时不过是和友人游玩时即兴而作的罢了,哪里有想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