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倒是让他放了心,正如太史公于《高祖本纪》贬项羽,在《项羽本纪》贬刘邦一样,那她说到那些悲情文人不夸赞自己也是正常之举吧。

自己还何苦去与那亡国的南唐后主相比呢?

当真胡涂了。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评价花间词贵重不适用,宋词适用但质量却不行,而李煜“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主角李煜。】

此话让许许多多地宋朝文人不服。

这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哪个不行?

质量不行也是能随意评判的?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此话有失偏颇吧?”李清照说道。

她倒也不是说自己的就最好,听了幕中女子的讲解,她也承认了苏轼词的价值。

李清照当然清楚苏轼的文采,只是那与她所坚持的东西相悖罢了。

但现在她清楚了,相悖又如何,他写得好,所表达的思想深刻,即便是自己不喜的,他也能是好词。

自己不是最权威的词论评作者,但李清照还是坚持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他人也别想影响她的评价。

对于这什么纳兰性德的评价她不能茍同。

或许李煜的词在表情达意上字字使人泣血,可若要说就能越过所有宋词,她不能认同。

即便是比上她先时不认同的苏东坡词,这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说李煜的话,我们还得稍稍了解一下南唐,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当时许多势力都自立为王,杨吴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一个叫徐温的大臣把持着,后来徐温的养子徐知诰继承了他的位置,后接受杨吴君主的禅让,国号为“齐”,史称“徐齐”。】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表情很难看。

但并非因为唐朝末年的说法,因为这事情实在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

他如今静下心来考虑的是导致这个局面发生的原因,不是简单地由李隆基时安史之乱造成的原因,而是事件发生的源头。

李世民当然不觉得自己就可以轻易地改变,但事在人为,总得试试。

【这个徐知诰原本并不姓徐而是姓李,徐知诰是他认徐温做养父后改的名字,所以在称帝后的第二年,他改回自己的姓,名李昪,对外宣称自己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具体是不是我们也不清楚。】

唐,元和年间。

众人无言,建王的世孙?

定是胡言吧,这后世之人还真是……

然而思及此,众人才猛地反应过来。

这李昪是不是建王的世孙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提到的人是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