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没忍住笑了笑,不过他也并不是很在意。

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认可,从古至今,这样写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许多文人也开始想象,若是有人把自己与李白、苏轼并列……

当然了,他们想的可不是如此并列,而是真正的如同李白、苏轼那般的并列。

那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啊。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然后我们一起用北斗七星作为勺子饮酒。感觉做文人就是要敢想,一般人没有这想象力。】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我”轻声歌唱,“我”仿佛睡着了,但精神却还醒着,“我”如鸿鹄高飞,要探一探这天地方圆。】

以北斗酌酒,这样的写法倒也不算稀奇。

庄周梦蝶这样的想象那才会叫人惊艳呢,下面的句子才更让人感兴趣。

他们想知道辛弃疾想象中的天地是何种样子的。

然而他们并没能如愿得知。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还想再唱,梦却醒了,将枕头拿开,心中怅然,人生就不能有圆满的吗?这句和苏轼此中的“此事古难全”就对上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是理解辛弃疾的,他明白对方的惘然在何处,他相信所有真正了解了辛弃疾的人都明白。

他们都巴不得与辛弃疾生在同一个年代,能帮着他一起实现他这唯一的愿望。

然而这样热血的念头只能放在脑子里。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等到真正处于那个年代,才会知道想要实现有多难。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一次又一次的情感表达。

幕中女子谈了辛弃疾多少作品,范成大就几次了解到辛弃疾想要北伐的心。

他也越发想做点什么帮助辛弃疾。

可是他势单力薄,北伐也非一日之功,若那么简单就能成功也不会成为辛弃疾的遗憾了。

但北伐之事还是得做的,他觉得官家怕也该着急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