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本就不是一个喜欢自怨自艾的人,若不是此事太过于艰难,他也不会为此那般烦忧。

如陶渊明、如李白、如苏轼,他们这些人都可以用乐观豁达来形容,但是也是因为有烦忧才会有相应的乐观与豁达。

人生在世,谁没点苦恼,若还不苦中作乐,那日子便更加难过了。

【在这个临安司农寺辛弃疾也没能待多久,公元1172年,干道八年,他调任滁州知州,在这里他写了一首《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借送自己的同事赴京,表达自己的万千愁绪。】

【其实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每次公司有同事要离开的时候,否管你跟对方关系好还是一般,他要走了你就觉得看他哪哪都顺眼了,希望对方离开公司后能有一个锦绣前程又怕对方的前程过于锦绣,哈哈,开个玩笑,总之就是离别总是能让人的心中产生一种不算美妙的情绪,而此处辛弃疾显然和这个范倅的关系是还不错的,那就更不舍了。】

幕中女子每次说笑,脸上的表情都会有些许的紧张,而后立马解释清楚,似乎生怕他人误会什么似的。

但她说的这话很真实,他们或许能看到他人飞黄腾达,可若是飞黄腾达的人是曾与自己患难与共的人他们会高兴,同时也会失落,为自己的无能而难受。

这不就是人性吗?只要他们无害人之心,这样的想法也不必藏,谁不是如此的呢?

而那些真正装作毫不在意却内心险恶的人才真正可怕呢。

【这个倅是副职的意思,范倅就是辛弃疾的副职,滁州通判范昂,自己的下属能得到重用,其实正常来讲辛弃疾是会感到骄傲的,此处应该也是这样,他希望范昂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重用。】

辛弃疾当然是希望范昂可以得到重用的,难不成他还会嫉妒范昂不成?

只是范昂去到临安,前途就能一片大好吗,这恐怕不尽然吧。

看不出他这词中之意吗?

那时候他就看出来了,有多少人能在那些人的眼下干净地平步青云?

若官家能清醒些还好,只是可惜……

辛弃疾他原以为换了帝王,大宋就会好起来的。

可能真如幕中女子所言,大宋的皇帝都不怎么行吧。

而这些话,即便是他这样的人也无法于人前言,只能在心中说说罢了。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开头便直抒胸臆,感叹光阴易逝,老来一词就已经能表达他这样的心情的,因为这时候辛弃疾其实才三十三岁,怎么也算不得老。然而他说他已经感受到了衰老,以前的那些情趣也已经淡去了,甚至面对临别酒时更加害怕岁月的流逝。】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若是人人都能在年轻时候知道时间的重要,那便就更能成事了。

苏轼默了默,不过有时候就算知道时光易逝也没什么用。

像辛弃疾,听幕中女子的意思,他终日为收复北方而烦忧,也知时间可贵,可他似乎什么也没能做得成,这才是真正充满遗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