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把这乐子丢掉之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再听到此类事情已经可以完全不在意了。

若是不是怕宫内变得乌烟瘴气,他都懒得管。

故而听到幕中女子再说起这些话,已经完全没了什么反应。

该做的他都做了。

虽然事情还没完全解决,但都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在发展,这就行了。

【对于安史之乱,许多文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的时候,唐代学者元结写了一篇《大唐中兴颂》以歌颂大唐中兴。】

【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很出名,真正出名的是颜真卿刻在祁阳浯溪悬崖上的作品,因为有了颜真卿的石刻,这篇文就被许多文人注意到了。】

自从上次被幕中女子提及,颜真卿写字便更加勤奋。

果然,没过多久,圣人的召令就来了,召他入长安定是有不错的待遇。

他得多谢这巨幕。

而幕中女子这话,也是在夸自己吧。

因自己而使文章有名,听起来挺不错。

【后来到了北宋时期,张耒为这碑文写了一首《读中兴颂碑》,在这首诗中,他并不像元结一样赞颂唐玄宗父子的功绩,而是夸赞当时为收复两京而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但是他真正表达的是对自己的仕途不顺的感慨。】

李隆基已经给郭子仪以及幕中女子所提及的一些功臣加官进爵。

这其中也有为李亨求情的,还不少,他一概没理。

李隆基一向没把太子放在心上,当然了该有的教导也没少,只是没想到他背着自己倒也干了不少的事。

然而现在李隆基也明白了,若是连自己都看不上,那他定然是有问题的。

所以现在对李俶,他得费点心思。

【因为我们说了,张耒是苏门四学士,而那时苏轼作为元佑党人被流放儋州,与他走得近的这些人自然而然就被针对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夕阳西下,耀眼的日光洒在这片南方岛屿上,让整座岛都渡上了一层金光。

苏轼有些感慨,因为自己而受到影响的人还真不少。

以往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做法,可现在他却有些动摇了。

虽然高洁之士一向让人钦佩,但生前身后名是多少人能做到的。

生前的名声并没有那般重要,他自己并没多大所谓,但他们有时也该韬光养晦,至少别影响了他人。

虽然这样的决定很令人痛苦,虽然留在朝中或许也不一定能让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他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针对张耒的这首《读中兴颂碑》有许多的和作,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李清照的这两首,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李清照才十七岁,我们来看看她的这两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