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描述,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描述十分生动。

白发长了三千丈,如何能不愁?

虽然这话一看就是夸张,却真让人感受到了愁。

仿佛就算是大罗神仙来了,也无法将这愁绪解开。

【李白的愁与别人的愁可能不大相同,像杜甫“白头搔更短”,我们一看就能想象那样现实的场景。但是李白一上来就“白发三千丈”,三千丈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时间甚至反应不过来,但显然是很长的。他说是因为愁,所以才这么长。】

还真是有意思。

明明两者带给众人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可读起来却就是不一样。

一个仿佛置身于无人的街道,而另一个仿佛身处在寂静的山头。

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然而作为女孩子都应该知道,长头发所带来的烦恼,可不仅仅只是因为它长,而是它一旦长了就跟毛线一样,很有可能到处打结,只是想想就已经够让人愁的了。】

这句话众人就有些不大明白了。

什么叫作女孩子都应该知道?难道男子不知吗?

这头发若是及时清理,当也不会打结,当然,那只能是正常长度的头发。

若头发真有三千丈,哪怕再柔顺,估计也能让人十分烦恼。

【一开始还不知道,照了镜子才发现了自己的三千烦恼丝,“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染上白发的呢?一个“得”字用得很妙,这句话显然带了点怨气,怨他那屡遭挫折的前半生,他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白发呢?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得来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他的诗里有怨气吗?

李白想了想,大概是有的吧。

但是怨有用吗?

显然没有。

他能怨谁呢?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它里面所表达的情绪实在是太饱满了,它是李白情绪的集中爆发,再乐观的人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也会有痛苦、彷徨、绝望的时候。】

唐,元和年间。

李贺无不赞同,像李白这样的人尚且有痛苦彷徨的时候,那放到他身上就再正常不过了。

可看过李白的这些事,他也懂了。

再忧愁也是没有用的。

与其自怨自艾,他不如向李白一样去追寻,即便不能成功,至少以后也不会留下遗憾。

【然而他自己也清楚,再饱满的情绪发泄在此处都没有什么用于是在这组诗的最后,他写道:“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最后依旧只能黯然地离开此处。】

【离开此处后,李白去见了一位自己的老朋友,我们十分熟悉的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