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吟到此处不觉泪沾满裳,没能回去长安,我只能千金买醉了,饮酒玩乐,度此时光,“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李白如此未免太颓丧了些。

虽然都知道李白的这些牢骚之语事出有因,但是这样的诗歌难道应该被推崇吗?

若这世间人人都如他一般只顾自己潇洒那还得了?

可惜了,李白如此文才,却唱些消极之语。

乐观虽乐观,可却是逃避的乐观。

长此以往,当然会削其斗志,不可。

然而,女子下一刻的话,就将这观点给打破了。

【“歌且谣,意方远。”且先唱着歌谣,将希望寄托在远方,“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希望自己能够像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时机一到就立马出山拯救苍生。】

【谢安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名士,他出身名门,年少时便颇受重视,但是朝廷想召他做官,他却不想凭着自己的家世获得高官俸禄,于是隐居东山,后来谢家落寞,为了撑起谢氏家族,他四十多岁东山再起,还领导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名声大噪。】

东晋。

说起这个,谢灵运百感交集。

那段时间于他们谢家而言就如同大唐盛世,看着繁华无限,却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所以有时候这世间的兴衰荣辱还真是说不准。

李白若能做到那般,倒已是不错了。

【这首诗前半部分注重叙事,后半部分着重抒情,表达自己离开长安的悲苦之情,虽然内心苦闷,虽然很想放弃,但到了最后,李白还是劝慰自己,就暂时当自己是个隐士,等到需要自己的时候再东山再起。】

【李白总是能在消极之中带着一种 不弃的决心,仿佛他的心中总燃着一团火,大风大雨过来,火苗一度奄奄一息,却始终坚强着并没有熄灭,这就是李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拨了一下火堆,刚才还有些黯淡的火光又燃了起来。

似乎是这样没错。

但是那火堆总是会熄灭的啊。

等到熄灭时,就是他回蜀地之时吗?李白在心中问了自己一句,却得不出答案。

第74章

李白

【所幸李白一生好友众多 ,在遭遇挫折时总不至于一个人,而元丹丘在他的生命中绝对占了很重要的一席。】

【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去嵩山与元丹丘共同隐居。】

【他在《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说“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到处寻访仙人,如今渡过颍阳之水来拜访元丹丘,他问元丹丘,“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怎么不去献世做官,丢弃苍生,反而和这些洪崖仙人在一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