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陶渊明有点想看看李白失望后的 诗句。

就像杜甫后期的诗句,想来定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不过女子说他从未老去,是不是他从来就没有失望的时候?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傍晚从山上下来,山间的月亮好像也跟着一起归去。这里李白将月亮拟人化,而后与月亮的互动,有一种恬静的感觉。】

【李白不止一次与月亮互动,他的“举杯邀明月”至今为人赞颂,李白与月亮一定有特别的故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今夜不见月。

李白在火光间倒没什么感觉。

但终南山的山月是极美的,幽深而静谧的山间,有月亮为伴,可暂时忘记烦忧,沉醉在美景之中。

辋川。

王维也挺欣赏李白这诗的。

单从他描绘的场景来看就给人一种宁静之感,是李白的其他诗中没有的。

但他这诗句受陶渊明影响太大,多少失了他自己的味道,不过却有陶渊明的韵味了。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头看来时的小路,山林苍翠。这两句写景,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表达了作者对终南山的不舍与眷恋。】

【而他这是要下山去哪儿呢?“相携及田家”,这个相携咱们也不知道他携的是谁,可能是路上碰到的斛斯山人,也有可能是月亮,但我个人觉得是月亮的可能性大些,因为他并没有提偶遇之类的话,是月亮的话与前句联系起来也更加的流畅。】

东晋。

陶渊明微微颔首。

这样解释倒也不错,携月而游,不孤独也不显纷扰。

仿佛不在凡尘之中,不负他仙人称号。

【“童稚开荆扉”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孩童出来打开了简陋的院门。外面看着简简单单,一派乡间野趣,进去一看,“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竹林、小径,环境清幽,而那青萝也像是在欢迎“我”一般,轻抚着“我”的衣衫。】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记起了那院中的青萝。

晚间的露水沾湿了衣摆,虽有些凉意,他当时却没在意。

想着能与好友对月饮酒,暂去忧愁,便什么都不想管了。

突然又想饮酒,可酒壶已空。

无酒无月,今日这夜终究是无趣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