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可能是把希望放在了他的岳家,或者是李白的身份背景不允许他参加这样的选拔,又或者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反正他并没有去参加那次的人才选拔。】

【但许家的道路显然没有走通,具体原因我们也已经无法考证。李白也只能继续他的干谒之路。】

“俶儿,你如何看这干谒之风?”

“回皇爷爷,孙儿以为,此风不正,当以革除。”

他仔细研究了幕中女子所言,女子虽没怎么评价这干谒之风,但却也完全没夸赞,而且每每谈及李白、杜甫干谒她表情都不是赞赏,所以他大胆猜测,女子持否定态度。

重点是此风本就弊大于利,干谒成风,起初看的或许是才华,是人品,可现如今许多都是以财论人,以权论人,如若不然,李白、杜甫干谒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不若废此风,增设制科。

他抬眸看了一眼李隆基,随即垂下头来,姿态恭敬,但仍旧大胆不卑不亢,道:“如今,律法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得应试。’此法或可更改?”

“哦?你以为当如何改?”

“商贾之流,家无罪者,外官起,而家有罪者,以功恕罪。”

【李白定下亲事,就定居在了安陆,他后来说自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在这里,李白写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达自己的崇高理想,也首次提出自己要功成身退的想法,“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东晋。

陶渊明淡淡一笑。

功成身退,谁不想呢?

可是他们连功成都没有,何谈身退?

只可惜,这时候的李白跟他之前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陶渊明不得不承认,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到这处来的原因正是因为听幕中女子说了自己未来的事情。

若是李白能得知自己的后果就好了。

那也就不必为不成之事而继续蹉跎了。

【管晏,指的是管子、晏婴谈论的道理。谈论称霸天下的道路,谋求成就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发挥自己的才能,愿做宰相一般的人物,使天下安定,四海升平。】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功成身退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我”就和范蠡、张良一样,漫游、隐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风雨初歇,火焰烤得李白有点发热。

从现如今这个情况来看,他当初的那个愿望应当还能实现。

或许杜二甫能比他更受重视一些,但这不重要了,若他二人能一起共事,或可更好。

或许女子还会提到更多文人,届时,该是何等的盛世?

【带着这样的理想,李白继续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