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完全说到了赵祯的心坎上,他本就想好散了之后,找人去将苏轼一家请到汴京来。

既然有苏轼这样的人才,那定然也有其他的,推动教育把力气放在下一代也不会有错,还有他的最兴来,他得为自己的孩子找几个厉害些的老师。

见他颔首,欧阳修又道:“这其三便是变法之事,此事也相当重要。”

正说着,外边来人禀报,王安石来了。

众人齐刷刷地望过去,原以为会看到一个长相俊逸、器宇轩昂的年轻人,结果面前的年轻人……

普通,实在是普通,与他们想象中的样子略有不同。

但一想起人家在幕中女子口中的评价,众人就默默挪开了视线。

人不可貌相也。

“草民王安石拜见官家。”

“起来吧。”赵祯抬了抬手,示意他站起来。

王安石根本没看到他的动作,听到他的声音便老实起身垂眸站着。

赵祯顿了片刻说道:“且先站一边吧。”

说完看向欧阳修,“继续说。”

众人都是一愣,这意思就是直接让王安石参与朝政了?

虽于理不合,可这时也没人敢再说什么。

欧阳修也没去关注王安石,继续道:“虽此女言之‘三冗’问题难听,但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吾等若讳疾忌医,恐此情形会愈发严重,官家应当机立断,主持变法,使我大宋改其困局。”

变法之事是赵祯纠结许久的事情,他早就想如此做,可却一直不敢动作。

如今正是群臣气势激昂之时,或许错过此时机就更加困难了。

他低低嗯了一声,看了一眼范仲淹、晏殊几人,说道:“那此事就先交与范卿,尔等从旁协助,务必早日办妥。”

说完又与众人商谈了一下军队管理和教育的问题,一直未曾搭理王安石。

从天光大亮一直说到暮色降临,赵祯头皮发麻也未能讨论出个具体的方案。

这事情也急不来,于是他摆摆手叫停了。

“行了,今日就先说到此处,有何问题,明日再议。”说完仿佛才想起王安石似的。“王安石,从今日起,你就先去谏院跟着欧阳修。”

王安石明白这是自己的机会,忙叩谢不提。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姜唐佐将一众人送走后回到载酒堂却正好在门口碰上了苏过。

两人一道进去,却见苏轼正坐于案前,连忙行礼。

“为何只你一人?”苏轼有些诧异地看向姜唐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