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镜。”

他将之记录下来,看着密密麻麻的被记录下来的难以理解的词,他微微叹息了一声。

其余诸国比之楚国好不到哪儿去。

大家最近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巨幕上,他们都渴望将巨幕占为己有。

或者是借巨幕之力发展自己的国家。

【1091年,元佑六年,苏轼又得到了回朝的机会,但是不过几个月就又因为政见不合被调往颍州。】

【后来又被调往扬州、定州。】

【1093年,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新党执政,苏轼又又又被贬到了惠州。】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觉得跟苏轼比起来,自己的那些经历真算不得什么。

虽都是贬谪,可这苏轼也被贬太多次了。

不仅如此,被贬之后有他那般心性者……

恐唯庄子耳。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植也觉得自己不过是换了几次地方,但好歹还衣食无忧,可这苏轼一次比一次处境差。

可即便如此,他也未曾颓丧,真当以此为训也。

809年,元和四年。

朗州。

原以为他们几人被贬出京已经很令人悲痛了。

没曾想还有比他们更惨的人。

都这样了苏轼也不曾怨天尤人,他们还有什么理由浑浑噩噩?

此时不正是橙黄橘绿之时乎?

思及此,连日来的愤懑突然烟消云散。

刘禹锡拿了纸笔给柳宗元写信鼓励对方。

“赠柳子厚……”

【虽然再次被贬,这次是比黄州更加偏僻的惠州,在那个时候惠州可以用穷山恶水来形容。】

【但是大家肯定也猜到了,我们的苏轼到了惠州同样过得有滋有味。】

【家人们应该都知道,苏轼是陶渊明的小迷弟。】

东晋。

陶渊明刚辞官还家不足一月,这巨幕已经出现第三回 了。

一开始出现时把他们都给唬了一跳,慢慢地众人发现这巨幕似乎并非有害之物,幕中女子也并无害人之心,于是便把这巨幕当成了平日消遣。

陶渊明还挺欣赏这苏轼的,只是若是他,这官定然是不会再做了。

先时他瞧那眉州风景亦是秀丽,若能在山间建一竹屋,与家人同住,与外事隔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比受如此气好。

然而,他没想到的事这女子说着说着就提到了自己。

只是这“小迷弟”乃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