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一个堂姐的女儿,由他亲自做媒,嫁给了一个前途远大的新科进士。苏东坡的堂姐和堂姐夫都是平民,但是有苏东坡这棵大树在,堂侄女岂能再与平民结亲?苏东坡对亲戚很照顾,拍胸脯要包办堂侄女的嫁妆,可事到临头才发现钱不够,只得向朋友借,总算从驸马都尉王诜那里借了200贯。
在北宋中后期的和平年月,铜钱购买力一直坚挺,一贯铜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800元。苏东坡借这些钱为堂侄女办嫁妆,说明整套嫁妆绝不止这些。而这也符合当时的“厚嫁风”,且夫家地位越高,陪嫁越丰厚。
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的大臣李光生了个女儿,朋友写信祝贺,李光回信道:“家有五女,贼盗不过其门。”你们就别祝贺了,我发愁还来不及呢!因为仅陪送嫁妆这一项就能让他破产。
苏辙的孙子苏籀在《栾城先生遗言》一书中说,宋徽宗即位那年,苏辙为了嫁小女儿,不得不卖掉早年在开封购置的田地,售价9400贯,全部作为陪嫁。苏辙晚年写过一首《买宅诗》,开头就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七老八十的人了连房子都没有,搞得几个儿子一直抱怨。事实上,苏辙早年是有房子的,但为了嫁女儿都卖了。苏东坡也在写给朋友章惇的一封信里说:“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
宋朝家训经典《世范》中写:你生了女儿就要早早准备嫁妆,否则事到临头就来不及了,恐怕只能卖房、卖地。
北宋名臣范仲淹俸禄优厚,把整个家族养了起来,家族里不管谁办红白喜事,都是他出钱资助。为了做到不偏不向,他定了个规矩:凡是族里男孩娶亲,按20贯的标准送彩礼;凡是族里女孩出嫁,按30贯的标准办嫁妆。
南宋名臣吕祖谦也定了一条族规:姑娘的嫁妆按100贯的标准操办,小伙的彩礼按50贯的标准操办。
连宋神宗都抱怨:“嫁一公主,至费七十万缗!”那可是皇帝嫁闺女,用不着巴结男方吧?但照样要厚嫁—皇子娶妻平均花销1万两,而公主下嫁平均花销10万两。
宋朝为什么会刮起一股厚嫁风呢?因为当时的妇女是有独立财产权的。
为了女儿婚姻生活的安全和幸福,宋朝父母给女儿办嫁妆一定不惜血本。婚书后面都要列一张密密麻麻的财产清单,注明陪嫁的首饰、衣服、房子、土地。然而,丰厚的嫁妆有时也买不来女儿的幸福,反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蔡襄任福州州官时,发布文告指出:“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可见当时以娶媳妇来获取财物已成一种社会风气。
蔑视传统的司马光则坚信新娘不会因嫁资受到保护,相反还会陷入险境:那些心疼女儿的父母,准备了丰厚陪嫁来取悦男方,殊不知人都是贪得无厌的,为了这些钱,通好之家往往变成仇人,何苦呢?的确,在一些家庭,嫁妆一旦送到,男方今天要点,明天要点。能完全置身事外,绝不让公婆动用嫁妆的媳妇,在这个家里会过得非常艰难。夫妻间的那点情义全被钱给毁了!
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人们总想拿钱买幸福,现实却难遂人愿。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宋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译文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
六国论 苏辙 〔宋代〕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宋代〕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宋代〕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
宋朝的青苗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不超过十五贯、二等户十贯、三等户六贯、四等户三贯、末等户一贯五百文。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宋朝苏辙的故事。 苏辙一生所写的著作非常多,尤其是在他两次贬官和晚年闲居的时期,更加勤于写作,他的作品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有诗文、书法、词赋等等。 但他主要的作品成就在于散文方面,其中《栾城集》就是散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苏辙在文学方面比较注重文学思想与文学形式表达的统一性,重视阅历对文学的影响,而且
唐宋时期的房奴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在《敦煌资料》第一辑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宣宗大中十年,敦煌居民沈都和,因为急等钱用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房屋转让合同写的是:这套房子按面积计价,每尺价值小麦两硕五升,另外,房子里所有家具陈设也随房子一起出让,总共价值小麦二十九硕五斗六升有余。“硕”是古代的容量单位,跟“石”通用。唐朝时,一石约有九十斤,按当时麦价每斤八角折合下来,每平方米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