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在此期间,另一位导演在门外等着。

相比于上一位导演,他显得过于邋遢,甚至可以用放浪形骸来形容。

身材消瘦,却套着一件宽大的t恤,下半身是老年人最偏爱的人造棉布料,舒服透气,却没有一点版型,脚上蹬着一双人字拖,头发乱糟糟的,油得像是一个星期没有洗头。

方高格整天泡在片场,对拍摄有极高的要求,一个小小的镜头要反复拍上一天,才能达到他满意的效果,这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对拍摄的演员也是极大的考验,再加上他的电影并不叫座,没办法积累观众,片酬也少得可怜,所以愿意跟这位导演合作的演员少之又少。

反过来在这个圈子里,方高格看得上眼的演员也少之又少,再加上他拍影片都极为困难,投资方和演员都看不上他,所以方高格明明才华横溢,却被耽误了好几年。

在等待期间,方高格毫无形象地抖着腿,甚至还焦虑地想要啃指甲。

他非常喜欢这本书,为这本书写了3000多页的分析,字数超过了这本书的两倍,听到要翻拍成电影后,方高格很感兴趣,甚至可以用激动和兴奋来形容,但这种情绪很快被焦虑淹没了。

他很清楚这本书的内容和主题过于深奥,有伦理和价值观的探讨,翻拍的困难很高,想要原汁原味地翻拍更是难于上天。

方高格对自己有信心,他能够完美地展现出这本书应该有的样子,但是他对资本并不放心。

资本考虑的是赚钱,而不是艺术性,跟他的想法背道而驰,恐怕拍出来的东西会让他觉得跟屎一样。

所以他既想翻拍,又担心翻拍,想要见投资方,又感到万分焦虑。

特别是他在见到上一位导演时,这种情绪到达了顶峰。

他基本上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落选和这本书被彻底毁掉的画面,但还有最后一丝希望,他只能让自己咬牙坚持。

说不定这次的投资方有最基本的审美和对文艺作品的尊重,能让他再争取一下。

方高格坐在外面,基本上能够想象到投资方和上一位导演相谈甚欢的画面,但意外的是只过了五分钟,管家便请他进去了。

方高格沙雕了。

是这位投资人功利到不愿跟导演多交流,还是上一位导演不符合他的要求?

方高格希望是后者,但现实情况是前者更多一些。

还没有见到投资人,方高格的心已经跌入谷底,对接下来的谈话充满了忧虑。

带着这样的情绪,书房的门被推开,光线慢慢照亮他的眼底,沈言归的身影出现在他眼前。

方高格足足正愣了五六秒,这才回过神来,直勾勾地看着沈言归。

作为导演,他不喜欢长相过于精致完美的演员,完美意味着没有瑕疵,但瑕疵才是最有记忆点,最容易塑造韵味的,但沈言归给他的感觉截然不同,他个人的魅力和气质太强烈突出了,这样的人有种天然的感召力,就应该活在聚光灯和人们的关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