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编剧也不好再劝——那个年代,这种情况并不算是个例,尤其是不怎么发达的地方,初中念不完就辍学的情况不少。

只是这孩子特殊,编剧没见过哪个辍了学的孩子,还不撒手地背着书包,洗得发白的衣服规规矩矩、干净整洁,说话都一本正经的。

大概是他身上这种跟年龄不符的气质太过鲜明,编剧和他聊了一会儿,甚至没忍住把他当成了平等的聊天对象,谈起了自己正在创作的剧本。

“是另一部片子,叫《余灰》。”编剧回忆,“当时刚写到一半,我给他看了剧本……”

这不是电影,是部电视剧,当时也相当出名,同样是早些年风靡各地、家喻户晓的片子。

主角就叫余灰,从被寄养的地方逃出来,千里迢迢一个人找家的故事。

路上发生的事很多,遇到的人也很多。有好的、有坏的,有好心人,也有骗子和恶棍。

相当催泪,余灰的个性也相当鲜明。最后余灰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家,扑进爸爸妈妈怀里的时候,狠狠收割了一代人的眼泪。

主持人小时候也看过,有些惊喜:“原来还有这种渊源?我当时可喜欢小余灰了!幸好您笔下留情,让他最后找着了家,不然我肯定哭得几天吃不下饭……”

编剧哑然:“其实原本的计划里……是不打算这么写的。”

余灰这名字就不祥,和这部电影一样,那份剧本里也有诸多隐喻,在暗示余灰找到的“家”不过是个泡影。

千里迢迢也好,历尽艰辛也罢,命运的残酷明晃晃亮在那里,并没有一个家在路的终点等着他。

这消息实在劲爆到能上热搜,直播间里瞬间被一片问号跟刀片占满,涌进来的人带着糖里藏刀的童年回忆,惊慌失措乱窜: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不是在夸沈灼野吗,他们就一会儿没看,怎么童年回忆都要塌房了?结局是假的?!

编剧沉思了一会儿,还是扶着眼镜,摇了摇头:“不是假的,是我改了结局。”

有时候,命运就会在不可思议的地方交汇。

编剧在这之前也没想到……原来当时劝动他修改结局的孩子,是另一部电影里坠亡的少年。

他当时只是在想,这部剧的受众是小孩子,或许小孩子更懂剧情该怎么设定,结尾应该是什么样。

沈灼野吃饱了方便面,蜷在角落里看那份剧本。

很乖的小孩子,身量其实很瘦弱单薄,缩在那里不大点的一团,被灯光照着,头发有一点毛绒绒。

沈灼野很快就读完了那半份剧本,把纸张整整齐齐拢在一起,还给编剧。

“喜欢吗?”编剧问,他想知道小孩子对剧情的意见,这样就能进一步修改润色。

沈灼野点了点头,张了张口,却什么都没说出来。

编剧也不强求,这个年纪的孩子,能静下心看完这么多字的剧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