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页

这个皇帝 孺江 954 字 2个月前

叶倾欢有些失笑,“果然……你只是为了以后的安逸啊。”

“不然朕怎么可能有动力去当好一个皇帝?”小皇帝笑着眨眨眼,下一瞬就被叶倾欢扯进了怀里。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叶倾欢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激动。

“唔?”

“为什么,你会如此可爱呢?”

“被你这么夸奖朕可一点都不高兴。”

“呵……习惯吧,以后臣可是会一直一直这么说的。”

“那朕就调你去治水!”

叶倾欢也调皮地眨了眨眼,“方才是谁说,要跟臣学习政务的?没了臣,陛下岂不是会像个盲头苍蝇,因为找不着出路而哭鼻子?”

“叶!倾!欢!”小皇帝咬牙切齿。

93

93、为帝 …

留下来这个决定绝对是正确的,而拜叶倾欢为师学习国政,也是个正确的选择,尽管叶倾欢当起老师训斥人来丝毫不留情面。

当真是铁面无私,一点情面都不讲的。

这样一面的叶倾欢让小皇帝觉得很新鲜,看他事无巨细又认真负责地跟自己讲解无暇阁内的分工及批改奏章的流程,双眸承载了连他本人也没有发觉的热切,小皇帝不禁在心里暗笑,当初说他是工作狂,还真的没有说错啊。

叶倾欢教起人来,并不像私塾里的老先生那般古板,听不懂就用尺子打手板心。他则是详略有致地跟小皇帝讲,重要的事情诸如如何判断奏章里大臣们写的话有几分真假,朝廷每个职位细致的分工和适合人选的性情,乃至各行各业对国家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要是没听懂,叶倾欢可是会拉着他吃好一顿豆腐的……

慕国现今说难听点也不过是封建初期,跟偏近游牧的舆国、朔国也相差不到哪里去,还没有士农工商那么严格的等级制度,民风也比较开化,治理起来倒不怕改革的阻力太多,这也是慕容涯和叶倾欢支持小皇帝改革的部分原因。

本来小皇帝对于改革也只有个初步的概念,等叶倾欢详尽地帮他统筹了以后,小皇帝才发现,他那个大框架里面还要填进各种各样的内容才能显得不空泛。

加上该详细的详细,该让小皇帝自己琢磨的,叶倾欢绝对不会多说一个字,这么一来,小皇帝真的觉得自己忙起来了。

叶倾欢的课程里绝对不会给小皇帝上的一课,便是如何笼络人心。

且不说如今游离在各派别之间稍微有点分量的大臣们,他们大约也是感觉到小皇帝慢慢开始接触权力了,有的便采取了中立观望的态度,那些人可都是老狐狸,不是小皇帝这种初学政治的人所能掌握的。就说是尉迟骄阳背后的那些人里头,也不乏做派硬朗,认定了一个人就绝无转圜余地的人,哪怕是那些态度没那么硬又没法轻易说动的人,也是要费劲一番心思来对付的。

皇后当初的提议,是让小皇帝直接把尉迟骄阳拿下了,他身后那些势力里的中流砥柱自然也会依附小皇帝。可小皇帝现在并没有随军去舆国,他也不打算只说服了尉迟骄阳来一劳永逸牵制别的派系,是以皇后的提议虽然好,却不太适合小皇帝。

小皇帝需要的,是真心信服他,直接将忠诚献上的人。

而目前小皇帝的身边,朝廷里就只有岳闻乐,虽然他官声民望都不错,但他的官阶实在是在朝堂上说不上话的。不闻不问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不过是御前侍卫。

况且,岳闻乐能对他效忠,这里头也有不少水分的,别人或许不清楚,叶倾欢和小皇帝心里都明白,最初的岳闻乐不过是个重理论轻实践的人罢了,写出个《河道论》来却不一定想亲手去改造这个国家,风花雪月倒更适合他,若不是被小皇帝刺激了,他还不至于心灰意冷远走他乡,反而把心中怨气发泄在正经公务上,误打误撞中还把北方地区的水患治理得很好……

至于叶倾欢和慕容涯,傻子都明白他们是不可能在明面儿上对小皇帝唯命是从的。

这个朝堂上,皇帝年幼,没有太大的权威和震慑力,根本没法把下面的大臣们管得服服帖帖,哪怕是叶倾欢和慕容涯把权力归还给小皇帝,底下的那些大臣们也都不能好好安分,实在是……皇帝年纪太小,又是个软糯的形象,他们心里不服。

所以必须要有一两个能镇压得住场面的人来归拢这些不安分的大臣们,如今能抬出来的身份,最为尊贵的就只有慕容涯这个实权王爷,也相国兼国舅的叶倾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