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页

一念起 明月珰 902 字 1个月前

这些日子楚涟漪唯一奇怪的便是太夫人的态度。那几日拒了禹王府的求亲,太夫人脸色并不太好,虽不曾责备,但言语间偶尔也会流露出认为自己不懂事的意思。春末的时候,也提到过,若京城里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让江陵的二叔帮自己留意。

江陵的二叔便是二房,过继给了当初老太爷的大哥,留在了江陵守着楚家的祖业。

可这都到秋天了,再也不见祖母提及自己的亲事,后来言语间的细微责备也不见了,反而处处点拨自己,做人做事上楚涟漪跟着太夫人都学了不少。

仿佛对禹王府的拒婚不过是风吹落叶去无痕似的。楚涟漪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太夫人对自己越来越照顾,比起被退亲之前,甚至可以说日子过得只好不坏,也真不知道那严府是自己的福星还是灾星。

到了冬里,忽然传出旨意,楚涟漪的父亲进礼部尚书,晋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少师衔,这可是天大的喜事。这些年楚青全的官运仿佛到了尽头,在二品上一直停滞不前,如今骤然升官,着实让人惊讶。

亲朋好友中来贺者众,楚涟漪设宴请戏一一安排得宜,太夫人那边也甚为满意。遇有交好的世家夫人过府相聚,太夫人居然次次都将自己喊在跟前,同以往大家恨不得自己躲到地缝里别出来真是两番景象。

如此几月,楚涟漪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大有进展,京里的贵妇人,贵小姐都结识得七七八八了。

年下又传来坊间流言,说那严府三公子的媳妇,没足月就产下一女,都说是婚前就珠胎暗结,甚至将严公子与那王大姑娘如何在京郊济云庵相遇相识,又在那济云庵知客尼静通的掩护下如何偷尝云雨之事讲得仔仔细细有声有色,连那不信的人都信了三分。

未过几日,又传出那静通尼姑出门远游的消息,更是证实了那流言,于是就有人说那严府退亲,不过是因那严公子与王大小姐作风不端,偏还将屎盆子扣在了楚府十二姑娘身上。

京里的贵妇圈子更是力挺楚涟漪,都说她最是知书达理,行止端庄,绝不是心毒之人,如此一来楚涟漪的名声倒是好了许多。

正月元宵节上,嫁了的六姑娘回来邀九姑娘以及楚涟漪和柳茜雪等人去灯节,楚涟漪因想起那人说过在灯节上看到过自己买枣泥盒子吃,也是在那晚他误闯自己的闺房,一时百般情绪浮上心头,便谢绝了六姑娘的好意,也拘了院子里的丫头、婆子不让出门,只让小心门户和烛火。这般小心总算没出什么事,楚涟漪也不知道自己是失望还是高兴。

越年到了二月里,楚涟漪也快满十六了,太夫人忽然唤了楚涟漪去宜兰院。

“祖母。”楚涟漪腻到太夫人跟前,如今再不是装模作样,反而真将这位祖母当成了自己最亲近的亲人。

太夫人拉着楚涟漪的手问近几日可生病了,吃了药没有,家里年下配的人参养气丸,乌鸡白凤丸等材料都是上佳,又让宝荷给了楚涟漪两盒子。

如此絮叨过,太夫人才进入正题,“碗丫头也大了,该办及笄礼了,日子就定在三月三吧。”

太夫人这话便是定下了。

一旁站着的三夫人、五夫人和六夫人都愕然,那四夫人早随丈夫又去了任上,否则指不定也要诧异。

按大夏朝的规矩,女子如若婚配许人,十五便要行及笄礼,即使在贫民之家,礼节虽简单些,但都是不能少的。可如若是未许配人家的女儿,则到二十岁才办及笄礼。

楚涟漪如今被退亲,又没许配人家,按理,也该等到二十岁或是许配了人家才办及笄礼,却不知太夫人怎么忽然想起给自己办及笄礼了。

“祖母。”楚涟漪有些担忧地看着太夫人,不知道她怎么冒出这个想法。

哪知太夫人并不解释,拍了拍楚涟漪的手道:“日子过得真快,转眼碗丫头也要成大人了,这及笄礼不用你操心,让你几位婶婶给你准备就是了。”

太夫人说过后,那及笄礼果然不让楚涟漪操心,到了三月三,楚府门前车水马龙,都是太夫人邀请的观礼的宾客。

楚涟漪换了采衣采履,跪坐于楚府正堂“善嘉堂”的东稍间,心里想着也不知道祖母给自己请了谁当正宾。

如果正宾的身份尊贵,连带着被她加笄的女子也要尊贵些。只是不知道自己如今这身份,会由谁来当正宾。

楚涟漪侧耳听见外面喧闹后忽然静了下来,便知道定是正宾就位了,片刻后果真听见自己父亲的声音响起,这是父亲在致辞。

随后有人来请楚涟漪的赞者,出嫁近一年的楚府五姑娘,片刻后楚涟漪才走出堂来,面向南,向观礼的宾客行揖礼,跪坐于笄者席上,由五姑娘为她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