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当年张三丰离开少林,后开创武当一事,少林弟子总指责他偷学少林武艺,所以,后来教导徒弟时,刻意强调了这方面的事情,武当七侠虽知眼前真经是武林秘籍,却无一人有贪心之念,反而问起如何处理。

此时还没有‘张无忌中寒毒,苦苦寻求《九阳真经》不得’的事情发生,张真人对这秘籍也不是很看重,而且他一人独创武当,心中也有些傲气,就只道:“真经所载堪称玄妙,你们若是想学,就拿去学习吧,只不可外泄,否则难免引小人觊觎。至于老道,多年修炼武当九阳功已是习惯,有需要的时候,拿来参考研究一下就足够了。”

众人纷纷应是。

瑶光想了想,却道:“太师傅,瑶光知道我武当九阳功心法奥妙不逊色于任何一派心法,只是,武当九阳功越是往后越是厉害,前期却有些不足。虽说我们不应有与人争胜之念,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今朝廷无道,各地起义军络绎不绝,几年之后只怕又是一场动乱。如果不加强我武当的实力,只怕日后会有大患。”

“而且,这《九阳真经》虽说是偶然所得,但当年太师傅您才是觉远大师的真传弟子,说句不好听的,这真经本就应该由你继承,只不过觉远大师算少林弟子,中间就有了些牵扯不清的。可如今,真经落到弟子手里,想必是天假我手,代觉远大师将此真经交到太师傅的手上,让您传他衣钵。”

张三丰一怔,他一向专心习武,将武当的这些庶务都交给了宋远桥处理,而宋远桥虽则兢兢业业,但毕竟身在江湖之中,平素不和朝廷打交道,眼界所限,也想不到那么深远。

此时,听瑶光说起朝廷,又说起动乱,不由得都觉得甚是有理,便都沉吟起来。

瑶光此时想的和别人不同,他如此说服张三丰,让其他弟子学习《九阳真经》,而不是把这秘籍束之高阁,其实是因为知道等张五侠回归,会有各大门派为屠龙刀威逼武当一事。

多年来,除了俞岱岩的伤势外,这事是最让他苦恼的。

他曾苦苦思索解决办法,也曾想先出海去寻张翠山夫妻,可书中写的简单,大海茫茫,不辨方向,如今船运也是很发达,出海一事实在为难;

他又想,到了差不多的时间,跟着二师伯,到时候若能遇到刚好回来的五师伯一家,定要死死看好张无忌,别让他说出谢逊还活着的消息。

可转念一想,中间犹有很多问题,万一因为蝴蝶效应,没有刚好遇到五师伯;万一自己没能制止张无忌,虽然是小问题,但后果也着实麻烦。

更何况,在他看来,就算众人真的知道谢逊已死,图谋屠龙刀的人依旧会向疯狗一样追着‘见过谢逊的最后一个人,很可能拿到屠龙刀’的张翠山一家。

想了一圈,最后,瑶光还是觉得,外在因素固然有,可内在因素更为重要,若想不被各大门派威逼,武当首先要自己强起来,这个强须得对抗各大门派均不落下风才好。

想想原著,除了武当七侠外,武当竟再几个能拿得出手来的弟子,以至于最后双拳难敌四手,张翠山自尽,固然有妻子做下恶事愧疚难当,其实,何尝不是怕自己给师门招来祸患。

否则,死前也不会说什么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话了。

思来想去,瑶光心里定了主意,才有了今日苦劝张三丰将《九阳真经》传给武当众弟子一事。

张三丰思虑良久,方才开口道:“松溪,你怎么看?”

四侠张松溪平素沉默寡言,可料事少有不中,他听师父问自己,便抬眼打量了一下瑶光,弄得瑶光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略略紧张起来。

张松溪没有直接说出见解,反而冲着瑶光,问道:“你那次卧底汝阳王府,可是遇到什么事情,知道什么消息了?”

众人一怔,方才醒悟,“是了,瑶光从小就在武当山,这些大事他虽聪慧,但若没遇到,只怕还是想不到。今天竟然无缘无故提到朝廷……自古朝廷和江湖本是两个体系,互不相干,他无缘由的提起,必是因为那次下山在王府中遇到了什么……”

又想起张松溪私下同他们猜测的三侠俞岱岩受伤真凶一事,不由得将目光齐齐投了过去。

瑶光顿时有些压力倍增。

张松溪平素很少说话,但真要说起话来,却很少有人说得过他,他见瑶光迟疑,便循循善诱道:“我私下猜测你是因事情危险,所以,不敢轻易出口告诉我们……我们也不急,总想着,有一日你想明白了就说了。可如今,你既已提出日后武当会有危险,又想增加大家的实力,何不直接把这危险说出来。当着师尊的面,大家筹划一下对策,俗话说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这样总比你一个人胡思乱想的好。四师叔替大家担保,众师兄弟绝不会有一人鲁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