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秦家瞬间从“忠良”沦为了“卖国贼”,秦府众人白天都不敢出门,因为一出门就会被百姓围观,朝他们丢烂菜叶烂鸡蛋什么的。

甚至还有人提起冰姬的婚事,原来支持冰姬和张宏祖的百姓们都纷纷表示秦家小姐不娶也罢,谁知道她是不是秦侍郎与辽人女子生下来的,流着辽人血脉呢?秦侍郎那般急切地想与辽国皇子结亲,莫非就是因为秦小姐血统不纯,担心嫁给汉人之后被夫家人瞧出端倪来?

群众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且不说冰姬是秦侍郎与原配所生,血统绝不会有问题,哪怕她真有辽人血统,同为黄种人,也很难看出是不是混血来。

有的朝臣提议拿辽国七皇子下狱,并将他随行的辽人一并关押。这个提议支持者众多,毕竟在国家问题上,哪怕党派之间再有矛盾,也会暂时内部团结,一致对外。

老好人王丞相还是第一个附议的。

老丞相前段时间和耶律勿走得比较近,被耶律勿忽悠得差点酿成大错,眼下正是满朝抓辽人奸细的时候,他是恨不得和耶律勿撇得干干净净的,绝不能在告老还乡之前给自己的官声抹上一层乌黑。

耶律勿人在异乡,再如何抗议,也只能被软禁在行宫,由禁军日夜看守。

大宋终于有一次腰杆能硬起来了,赵祯也一改以往和为贵的做法,不管耶律勿如何威胁恫吓,皇帝表示在没将剩下的辽国奸细抓出来,就一日不能放耶律勿回家。

至于皇帝的画风为什么突然这么强硬了,若是让后宫的庞妃娘娘来回答,她大概会这么解释——陛下原本担心大宋连年战败是因为宋人不如辽人那般身材高大,精通武艺;如今看来辽人的神勇无匹不过是传闻罢了,若没有人泄露军机,凭我大宋人才济济,兵法如神,冶炼的兵器也不比别人差,何愁不能守住疆土?怕他个球!

趁这个机会,赵祯也终于能将继位以来那些倚老卖老压制新皇的老臣给撸下去了,主动致仕的,尚能得到一点赏赐;看不清现况死赖着不走的,对不起,先让查一下你是不是辽人的奸细吧,哪怕不是,若查出了贪污受贿,非但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晚年生活说不定就得在刑部大牢里度过了。

不过,耶律勿倒是可以写封信向家里要“赎金”的,就不知他那疑心颇重的辽帝老爹肯不肯为这个儿子大出血了。

耶律勿向来喜欢将别人的生死玩弄于自己股掌之中,如今却成了别人的板上鱼肉,那种落差感差点没把心高气傲的七皇子逼疯,不过他好歹是一国皇子,哪怕成了笼中困兽,也明白形势比人强,再憋屈也忍下来了,并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希望辽帝老爹能看在父子之情上派人将他接回去。

那封信送到边境去的时候,以庞昱为首的大宋官员由跟边境的辽军将领进行了一次和谈,本来辽人见他们出了乱子拔腿就跑很不地道,现在又出了七皇子派人刺杀朝廷命官(其实是对奸细灭口)一事,哪怕辽人想在和谈中占点便宜,也被拖后腿的皇子给破坏了满盘计划。

负责和谈的辽国官员简直恨透了那位专门给他们增加工作难度的七皇子,这头脸上赔笑地送走了大宋官员,那头连写了好几份奏疏回去,狠狠地参了耶律勿一笔,即使耶律勿最后能全须全尾的回去,也不再是辽帝面前那个受宠的儿子了。

更别说还有传闻这位七皇子曾经建立了一个江湖组织,企图将网罗的江湖高手混入和亲队伍中刺杀辽帝的,这事要是也被辽帝知道了,啧啧……估计七皇子还巴不得一直被软禁在大宋呢。

几日后,收到信的辽帝还是派人去了一趟开封,来的人并不是与耶律勿关系较好的北院大王,而是大辽将军乌不吕。

这位就是耶律勿对王丞相所说“大军陈兵幽州”的那个辽国将领,领兵打仗几十年,哪怕不靠秦侍郎的情报,还是有几分真材实料的。这样的人,也恰恰是无法用金钱与利益打动的,和耶律勿不是一路人。

乌不吕直接从幽州快马而来,只带了二十名亲兵,正好碰上了返回汴京的大宋使臣队伍,双方决定一起赶路。

反正也没几天的路程了。

庞昱派人时刻盯住乌不吕,担心他会做出点什么事来。然而这位中年壮汉似乎没有心情搞偷袭刺杀那一套,十分光明磊落,一路上放慢脚步配合庞昱这些人慢吞吞的进程,也没表现出半点倨傲来。

“前方就是开封,在下先一步进城,侯爷再会。”乌不吕骑在高马上对庞昱拱了拱手,夹紧马腹就要过去。

因为他是外国人,又是前来“赎人”的,早有人沿途官道上留意着,引导他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