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页

她穿来之前,也在农科院待过。虽然地方不同,每家单位各有际遇,但在时代的浪潮前,总体经历是大差不差的。

八十年代之前,农资——化肥、农药、作物种子,作为战略物资,一直是国家统一调配。特别是作物种子,有严格的适种区域和主要栽培区域。比如,湖南的水稻,卖到黄淮地区种,是犯法的。

这个规定,其实有一定道理。

因为各地气候环境不同,在一个地方种得好的品种,拿到另一个地方,可能会因为不适应另一个地方的环境,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

在粮食极为紧张的事情,一个地区当年收成不好,是要饿肚子的,不得了的大事情。

并且长途运输,还容易造成各地病害、虫害大交流,造成病虫害大爆发。

所以八十年代之前,各省统一调配农资。农科院负责研究生产种子,每年财政直接给钱,按照下发的计划任务,有多少需求生产多少。

但到了八十年代后,市场全面放开,农资经营一步一步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

连水稻、玉米、小麦这些战略性主粮作物,也没有强制手段要求必须种某一品种,只能通过引导、宣传,让当地更多种植适宜本地的品种。在魏檗工作的时候,政策监管和市场已经相当规范,还会偶尔出现种了本地不适宜品种,导致没有收成的情况。

更别说现在,一切向钱看,各家农科院、研发单位手段齐出。

魏檗听到纪春兰抱怨,“现在成啥了,每家单位都要自己创收,不断推新品种。我们所地不够,新品种出的慢,都快被兄弟单位挤得工资发不下来了。”

说起来,纪大姐在的北南市,虽然不是省会城市,但因为离沪市近,比省会城市更像省会城市。农用地少,经济发达,人工贵,大家伙儿宁愿去沪市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种地。

纪大姐她们那边,必定缺土地,人工贵,所以她才想在外地找代种基地。

巧了不是,魏檗她们西河市,黄淮大平原,一个字,穷,两个字,土穷。

地多,人多,没钱。

和纪大姐她们两下里必定一拍即合。

“工资都要发不下来了啊。”

魏檗琢磨着纪大姐的话,油山西村里的大家伙儿,可不面临什么火烧眉毛的急事儿。她和纪春兰感情是感情,在商还是要言商。现在,是纪春兰更急切,她可以再观察观察看一看,货比三家,稳坐钓鱼台。

车窗外飞快掠过“xx市农科院”的字样,是省会城市的农科院。魏檗浅浅勾了下嘴角。

没几分钟,到了农资市场。十多里路,不堵车,一会儿就到了。

司机师傅停在路口,跟她们说:“从这小路进去,走到头左拐就是。”

温荣意犹未尽下了车:“咋这么快,眨眼到了,我还没坐够。”

大家哈哈大笑,走过小路,往左一拐。

魏檗被乍然出现在眼前的“农资市场”吓了一跳。

怎么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