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周自言站在街尾,望着书铺门庭若市的模样,长眉轻挑。

宋卫风站在周自言身旁,着实没想到他们在上河村做的东西,现在竟然能引来这么多读书人购买。

“瞧着吧,等再过几年,衙门研出更精细墨条,到时候,马鸣沟这里就不再需要倒卖外面的贵墨了。”

周自言那天和钟知县商议的时候,不仅商量了制墨,还研究了一下毛笔和纸张的制作。

他们都知道马鸣沟的记忆有限,所以并不追求质量,但要能够量产。

足够支撑马鸣沟贫苦人家的读书郎,日常书写就足够。

周自言把现代听过的一些制作过程说出来,主簿记下,交给衙门里懂这些的匠人手上。

这些匠人会根据周自言说的过程,研制出最适合马鸣沟使用的笔墨纸砚,确保让每一户人家都能购买需要的笔墨纸砚。

“到时候,便能让人人都读书识字。”周自言想着万千子民共同读书的场景,轻轻笑开,“定是一番盛景。”

“周大哥……”宋卫风偏头注目着周自言,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位周夫子。

周自言总是拿着他那把扇子,不声不响的,然后就改变了身边的人和事。

他好像极为关注身边人的读书情况,也非常希望人人都能读书。

到底为什么呢?

小小一介夫子,却有这样的慈悲心肠。

“周大哥,你若是做官,一定是最好的官。”宋卫风站到周自言身边,肩碰肩,看着周自言肩上起来的衣衫毛刺,“一定是那种会被民间传唱的好官。”

“好官吗?”周自言摇摇头,“我可算不上什么好官。我既无本事,也没宗族,就这么一个孤寡汉子,能成什么事。”

哪有好官做到一半就被罢官的。

他充其量就是把一个现代文化的搬运工,时不时搬运一点现代文化到大庆。

“有的人做官,手段狠辣,能成就大业,有的人做官,并无大望,大行中庸之道。许多人说前者是奸臣,说后者是那米缸里的蛀虫。”宋卫风说,“但我觉得只要他们心中是向着百姓的,那就是好官。”

“周大哥,我觉得你心里装下的百姓,要比其他人多得多。”

宋卫风戳戳周自言的左胸膛,指尖感受到一点炽热,“我都要怀疑你以前是做过官的了,不然为何能从你身上看到钟知县的影子?”

只是钟知县和周大哥年纪相差太大。

“……我可不到钟知县的年纪。”想到钟知县那一把胡须,周自言避之不及,“周大哥的花期还能再开几年。”

宋卫风被周自言的说法逗笑,不再探寻周自言的小秘密。

时机到了,他相信自己一定会知道的。

春枝萌芽时,周自言来到马鸣沟的第二场童试又慢慢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