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明君的第一佞臣 杰歌 3723 字 4个月前

谢恒没对宣景有丝毫保留,甚至说出了在他金榜题名之后萧氏为了毁他而上吊自尽之事。

如果当时萧氏就已经死了,那谢恒便无法参加殿试,被蹉跎的可不只是时间。

所幸萧氏只是深度昏迷,谢家对外瞒着,还给谢恒树立了一个孝子形象。

这一次萧氏的死跟硫磺红枣没有关系,只是她终于撑不住了,再好的汤药也无法继续吊着她的命,好在谢恒已经通过殿试成为新科探花,按照大瑾国的规矩,就算这时候谢恒的生母去世也不会再影响他走马上任。只是平日在穿着上要多加注意,不能穿太艳丽的颜色,怎么说也还在孝期内。

宣景越听越震惊。他只是了解到谢恒跟生母关系不睦,却没想到两人的关系竟然恶劣到了这种程度,又或者说是萧氏单方面的仇视谢恒,逼得谢恒对她那本就不多的孺慕之情彻底耗尽。

萧氏对谢恒没有尽过一天养育之责,还一天到晚盼着谢恒死,甚至在谢恒本该最春风得意之时不惜以身死去坑害自己的儿子,这真的是一个母亲能做出来的事?

宣景一度以为这世上最狠心的母亲莫过于他的母妃,现在看来却是一山还有一山高!跟萧氏比起来,李侧妃的狠心也就那样。

谢恒:“百善孝为先,就算萧氏不仁,但我与将军说这些也算得上是”不孝”了,将军可觉得我人品不成?”

宣景摇头,“我不是愚钝之人,也不认可愚孝。”

要是谢恒真不管不顾,还一门心思孝敬萧氏,甚至为了让萧氏高兴而放弃功名或者做出其他伤害自己的事,宣景反而会失望。

谢恒笑起来:“我便是知道如此才会跟将军说这些。萧氏的死是她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与我无关,对于这样的人,难不成我还要为了保全她的性命自己去寻死?即便我真这么做了,她也不会觉得多快活。至于利用她的死来助谢家进一步脱罪之事,之前谢老夫人问过我的意见,我拒绝了,但后来请来谢家族中长辈时他们还是直接把萧氏的死扣在谢宏头上,是料定我在那种场合下不可能拆他们的台。我该做的该说的都做到了也说到了,其他的事情我无能为力。我只要问心无愧就是!”

宣景点头,“你做的没错。”

谢恒歪头一笑:“行了,将军看我现在没事也该放心了,您的事情肯定还不少,就别在我这浪费时间了,我好得很呢!”

谢恒如何看不出来宣景特意过来这一趟就是担心萧氏的死会对他造成打击。他心情确实不好,面对死亡,即便是仇敌他也无法心平气和的接受并庆祝。

想起之前在现代社会,他还曾打趣地想着,要是自己结交朋友太多,那到了晚年他身体依旧健朗,可能就要去送走一个又一个朋友,一直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可要是自己放开了得罪人,不再为了维护那些表面上的关系就委屈自己,仇人一大片,那到了往年他就能隔三差五收到一个讨厌的人去世的消息。

但打趣归打趣,死亡这种事情,终究跟“好事”不沾边。

不过现在跟宣景聊了这么久,他的心情确实好转了不少,与其说刚刚那些话是说给宣景听的,倒不如说是说给他自己听的。

宣景抬手放在谢恒肩头,轻轻按了两下,之后才转身离开。

谢恒想着这就是男人之间安慰的最直接表现,没有太多劝慰的话,一切尽在不言中,一个动作就什么都表示了。

而等宣景走了之后,谢恒才发现自己身上还盖着宣景的披风,话说这都是第几件了?日后宣景要是没披风了会不会想起来自己这里还有好多?可别以为他故意薅他的羊毛,呸,披风!

谢家很快给萧氏发了丧,萧氏作为买来的妾室,又没有娘家人在,这丧事该是能多简单就多简单。但考虑到谢恒这个探花儿子,谢家还是给了萧氏一份体面,这丧事办得像模像样,外头人见了也要夸赞谢家一句仁义,对一个侍妾都能这般大方。

之后没两日,銮仪使和大理寺那边便查清楚了所有情况。

谢宏参与出资的那间店铺自然是封闭了,还顺利查到了幕后之人,户部尚书的那个远亲在被抓的时候还大言不惭地喊着自己跟户部尚书是什么什么关系,嚷嚷着官差不能这样对他,回头定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云云。

谢宏当然也被查到,而除了谢宏之外,出资给那家干货铺子的人还不少,这些人也都是被幕后之人说的与户部尚书有关系的话给忽悠进来的,以为上头罩着他们的是二品大员,结果事发之后才知道都是那人吹嘘的,关系有是有,但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远亲。

本来这事也不怎么会牵连到户部尚书,往大了说,户部尚书最后也可以推脱在核对账目时自己是被礼部尚书给欺瞒了,也就是个失察之罪,并不严重。

但那幕后老板每年都会给户部尚书送去些银两好处,也没求着要办什么事儿。那户部尚书虽然看不上这硬扯上关系的亲戚,但有白拿的钱自然也不会拒绝。

结果就凭着这点金钱往来,也被三皇子给当成把柄抓住了,让大理寺连同中饱私囊的礼部尚书一起一锅端上奏给陛下。

大理寺是三皇子的人,当然会按照三皇子的吩咐做事。

銮仪使郭怀义保持中立,只是把查到的内容上报给陛下,不做隐瞒,也就算是遂了三皇子的意。

惠承帝看着呈上来的对于此次中毒事件调查的奏折,气得摔了一个白玉镇纸。

没想到啊!真是没想到啊!这事居然牵扯到了两部尚书,其中甚至隐约有太子的手笔!

虽然跟礼部尚书合作的是太子府中的官员,但皇帝也不是傻的,自然知道在这背后授意并得利的肯定是太子。

对于太子这个储君,惠承帝原本说不上满意或者不满意,才干算不得突出,为人又贪利,这些他都知道,但太子是皇后所出,嫡长都占着,只要没有大的错处,他就是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