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以农为本

尤其是在王莽当政的最后五年,年年大旱,旱蝗遍地,饿死无数,还有伴随着天灾来的瘟疫,更是杀人于无形。天下百姓的日子实在是没法过了。

史书中动不动就是这种记载:

“缘边大饥,人相食。”

“连年久旱,百姓饥穷。”

“是时,关东饥旱数年。”

“遇枯旱蝗螟为灾,谷稼鲜耗,百姓苦饥。”

“关东大饥,蝗。”

“杜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

“大旱,关东人相食。”

虽然每次记载就是短短的几个字,可是这几个字不知道由多少血泪合成,简简单单三个字“人相食”是多么触目惊心。

灾害到什么程度,人得饿到什么份上,才会去吃人肉。

从史书记载看来,旱灾在关东之地比较严重,关中还算相对好的,当年关东饥民大量涌入长安就食,王莽还有能力开仓赈灾。

在密密麻麻的灾害记录中,有一条显得与众不同,“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

史书记载中,单独提到一个“河”字,那就是“大河”,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黄河”。这条灾害记录的就是大河在魏郡决口,下游往东的数郡都被淹了。

这是历史上一次比较严重的黄河改道事件,对于下游农业生产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黄河本来是在固定的河道中流淌,一个大决口,泛出了河道,从此突出了原有河道,随着地势,放飞自我了。

黄河下游因为泥沙堆积,河床不断增高,有的地段河床甚至高于两岸的地面,成为“悬河”,这个时候,对于河道的控制,只能依靠筑堤坝,而万里黄河,堤坝数千里,哪一块筑得不结实,一不小心就决口,那就是大灾。

也许真是天要灭王莽,在新朝灭亡后,史书中记载的大规模天灾数量直线下降,农业生产慢慢进入恢复期。

去年是建世五年,也就是建武五年,又有了一次旱灾,关东比较严重,直接造成建武朝廷缺粮,刘钰趁这个机会,打赢了洛阳之战,全面占据了双雄争霸的主动。

刘钰更充分地认识到,田地是根,粮食是命,长安朝廷的最大优势就是经济上的,也就是农业上的,咱们有粮,刘秀没粮,这个差距是什么战神也扭转不了的。

“屯田皇帝”又把屯田提上新高度,国家第一大事是种田积谷,刘钰几年前便设置典农中郎将,总管全国屯田事务,属官有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等,官署很是庞大。而这个典农中郎将是由皇帝直管的,曹金是直接向皇帝本人汇报工作的。

典农中郎将曹金最近上了一封奏疏,要求在关东治水,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生产。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ida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