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页

公府贵媳 淮西 981 字 4个月前

至于太子,虽然没有受罚,但宫中皇后却被寻了个错处禁了足,后宫事务暂时交由容贵妃打理。太子的首辅老丈人也因为赈灾不力受了牵连。

又过了月余,去青州府剿匪的蜀王殿下回了北都。他此次剿匪差事办得漂亮,招安了上千土匪,这些匪贼一部分加入了当地守军,一部分回归了田间,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百姓之苦。

圣上大为高兴,早朝上将蜀王夸上了天,当堂将青州送给了蜀王作为封地,并赏银万两。

盛明宇惶恐:“儿臣差事办得多有不足,不敢受父皇这样的赏赐,儿臣得先同父皇告罪,儿臣自作主张,免了回归田园的土匪三年赋税,还请父皇责罚。”

圣上这会儿高兴,只要能剿匪成功,三年赋税算得了什么,“这何罪之有,你替朕体恤百姓,朕赏你还来不及。”

圣上这辈子从没看老十一这样顺眼过,无论怎么说都要赏赐,下了早朝还单独将他叫去御书房说话。

“老十一啊,你玩乐十几年,总算派上了一回用场,以后莫要再玩了,从明日开始,你给我老老实实上早朝。”

下了朝盛明宇也不装了,挤眉弄眼地露出为难的表情,“父皇,您真是高看我了,此次我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又得了地方官员与守军的帮助,哦,还有太子殿下给我出谋划策,不然靠我一个人哪里能行,您这样高看我,迟早会搬起石头砸到脚的。”

“怎么跟朕说话呢!”圣上瞪着他,“你说太子给你出谋划策?他能有什么策?”

“就是那个安抚土匪的法子啊。”盛明宇道,“二哥跟我说,那些造反的土匪多半都是流民,没吃没喝才落草为寇,本就对朝廷失望了,再一味绞杀,只会激怒更多的流民,不如安抚为上。哦,那些配合我的当地官员也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不然我一个闲散王爷,哪来的面子让他们配合我。”

圣上若有所思,老二那东西办事少点魄力,是个典型的“主和派”,是有可能走招安的路子。他一面不喜太子软塌塌的做派,一面却又庆幸他不是个暴虐之人,这一点也导致他对太子的态度时好时坏。

当太子办的事窝囊的时候他就反感他的这点仁义,当他办的事恰到好处的时候,又会庆幸喜欢。而此时,他得知是太子给老十一出谋划策,心里就对他多了几分赞许。

“你二哥到底办了这几年差,比你有经验,你以后多跟几个哥哥学习,别想给朕偷懒。”

盛明宇不情不愿地应了,“是,父皇。”

蜀王殿下自此便开启了上朝生涯,最开始的时候,各派系对他颇为警惕,担心从此又冒出一个蜀王党来分一杯羹,可没多久他们就觉得这担心纯属多余。

因为他们发现蜀王还是那个蜀王,散漫无状,上朝经常迟到不说,好几次还在朝堂上睡着了,加上蜀王过分“谦虚”,四处宣扬自己没本事,剿匪成功全赖太子帮忙,不过小半个月,朝中就无人将他放在眼里了。

太子心安理得收了这功劳,并私下里将自己的“仁义”之举散播开来,企图收一波民心。青州府以外不知情的百姓对太子赞誉连连,可青州府知情的百姓私下却将太子骂上了天,认为是太子抢了蜀王的功劳。

剿匪之后,青州府及周边百姓对蜀王那是感恩戴德,当地匪帮也对他服气,但凡他们有权利,早将他拥立为王了。

虽然蜀王私下告诫大家不要对太子有意见,也不要过分拥护他,可民意这东西跟洪水一样难挡,百姓们明面上不说,私下却照样传。这些传言从青州府蔓延到全国需要多少时间不知道,但迟早会传遍。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金秋时节,定做的家具终于搬进了新院子。

晏长风迫不及待收拾东西往里搬,她再也受不了徐嬷嬷唠叨了。

这一个多月裴二一直以身子没好利索,怕过了病气为由睡在书房,人家本来是好意,可徐嬷嬷她老人家就认为是姑爷冷落姑娘。

她天天给晏长风传授为妻之道,说什么作为女人不应该嫌弃夫君生病,要日日侍奉塌前,什么要时刻牢牢抓住夫君的心,不能冷落,还说最好在成亲之初,夫妻感情最好的时候怀上子嗣,否则将来夫君纳了妾,她怀上子嗣的机会就少了。

更要命的是,徐嬷嬷还将此事告知了外祖母,害得她被老太太说了好几回。外祖母让她尽量赶在秦惠容之前生子,否则等长房有了孙子,他们将来便不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国公府。

这道理她懂,可他们一对儿假夫妻,想要孩子也得能生才行。

新屋子完美地解决了分房睡的这个问题,因为它够大,可以放一张巨大无比的床,还可以放软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