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6 章

少。

经长孙氏提醒才恍然意识到,即便对他来说并不要紧的格物科举,对考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改变他们人生的机会。

李世民起身敛衣,对长孙氏作了个揖,郑重道:“皇后仁慈!”

长孙氏笑着拉着坐下,又道:“其实妾也有私心,承乾曾经教过格物学,现在亦挂着国子监博士头衔,这次参加格物学考试的必少不了他的学生,如果承乾去做考官,难免旁人觉得有失公允,影响二郎和承乾的名声。”

李世民听罢点头:“还是观音婢顾虑周全,既然如此,那也罢了,我另外找人便是了。”

长孙氏笑着应了。

她不愿意李承乾掺和进科举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只是没有说给李世民听,那就是怕他们父子因此起了龃龉。

向来考生与考官关系密切,科举考试似乎成了一根绳子,将他们绑到了一起。考生视考官为座师,考官也会对他们取中的考生格外关照,久而久之便结成党羽。

旁人结党尚且要引起君王猜忌,更何况是太子?

如今李世民爱重李承乾,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然而人心易变,谁又知道日后是什么光景呢?长孙氏不愿意用丈夫与儿子的感情做赌。

之后几天,李世民忙得团团转。

首先是刺客的事,大理寺和刑部审了两天,终于弄清楚来龙去脉,坏消息是这些人背后的确还有人,好消息是指使之人并非来自大唐内部。

东突厥灭亡后,很多人并不甘心。这也正常,隋朝后期乱成那样,都有人想着复辟前朝,更何况东突厥一直强盛,颉利可汗也称得上一代英主,原本一切都好好的,结果对上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啪叽——

被灭国了!

这真的很难接受。

于是他们集结了一群人,做了一些准备就来刺杀李世民了。幸运的是他们蹲守了几个月,还真找到了个天赐良机,不幸的是李世民居然带了枪,一根毛都没被他们伤到。

……

李承乾得到消息松了口气,不是大唐内部出了问题就好。

突厥那边倒不怕,这回若不是李世民心血来潮跑去狩猎,他们也找不到机会接近,更不用说行刺了。

只是颉利可汗被吓得不轻,听到消息就立刻请旨进宫,向李世民请罪。

李世民没有为难他,颉利可汗对此事并不知情,李世民还不至于拿他出气。况且那些人既然敢来,就是并不在乎颉利可汗会不会被为难,罚他也无用。

他自觉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突厥降臣和属国使臣却颇为感动,觉得李世民不负天可汗之名,果然大度宽容。

除此之外,粮种也卖出去了。

粮种不同于玻璃器皿和望远镜,这可是桩大生意!李世民派去的是朝中一位颇通外交之术、口才极佳的老臣。

自然不是劝使臣买粮种,事实上老臣刚提起这件事,使臣们就迫不及待地答应了。

有什么好犹豫的?他们眼馋粮种这么久,眼见要不到,小动作也不敢做(打不过,不敢作死),还以为只能眼巴巴看着了。没想到大唐居然肯卖,那当然要抓住机会啦!

然后老臣就发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把价格谈成了天文数字——使臣们带来的钱只够付定金的那种。

要知道使臣出使,带来的钱财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