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页

制糖的工艺目前也已经完善到位,摸索到了浸泡甜菜丝的合适温度和时间,出糖率进一步提高到了百分之九左右。唯一的问题就是目前甜菜的种植量不够,所以产糖量依旧无法供给整个镇西军的需求。

因为此事,墨青特意给年深和年风勇那边各自传了消息,请他们明年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安排些地方种植甜菜。

安番军那边这两年风平浪静,没有战事,除了练兵之外,一方面试着开始垦荒种地,另一方面则把重心转移到了开矿和畜牧上,专门大规模养羊和马匹。

种地的效果一般,倒是开矿和畜牧的成果不错,顾念听说后又建议他们考虑用羊毛纺线,发展羊毛纺织,安番侯特意招募了一批牧民,拿着用棉花纺织工具改良的那些器具开始研究试做。

从东北到西北,各地都在稳步发展,唯有顾念却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年深的大军一路向东南方向进发,途中数度经过黄河流域。当初在长安城听马涼提起近年的那些洪涝灾害时,顾念还没有什么实感,直到现在亲眼所见,他才知道情况的严重程度。

然而,别说治理黄河泛滥了,光是渡河的问题就极为棘手。

这个时代造的都是浮桥,优点是架设方便,施工迅速,成本低廉,缺点则是承受水流和撞击的能力极差。而为了避免春季浮冰对桥的冲击和破坏,他们途经的几个地方便都采取了冬拆春架的方式。除了给他们行军造成难题,对百姓来说更是年年不休的困扰。

顾念看着那些河面上光秃秃的铁链,默默叹了口气,不光缺耕种专家,他们还缺一位治水造桥的专家啊!

作者有话说:

顾念:缺一个李冰那样的天才! ╮(╯3╰)╭

备注:《旧唐书》中记载,“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则蒲津、大阳、河阳,洛则孝义也。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木柱之梁三,皆渭川,便桥、中渭桥、东渭桥也。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余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说明当时国家直接修建和维护的重要桥梁全国有十一座,被称为“巨梁”。其中浮桥四座,分别是黄河三座、洛水一座;石柱桥四座,分别是洛水三座,灞水一座;木柱桥三座,都在渭水之上。

第219章

他们面前的这段河面虽然结冰了,但是冰层脆薄,厚度不均,没办法承受马匹辎重的重量,强行渡河非常容易发生危险,所以需要先砸开河面破冰,开出条河道,再用渡船把大军送过去。

相对绕路来说,这已经是目前最节省时间的办法。

“不用担心,最迟明天上午就可以开始渡河。”年深巡查一圈回来,见顾念裹着兽皮斗篷站在河边,以为他着急行军的事情,便解释了句。

‘咔!咔!咔!’,仿佛是在为他说的话做注释,河面上也频频传来兵卒们挥舞器械凌乱敲冰的动静。

“我在想的不是这个,是桥,还有堤坝。”凛冽的寒风将顾念的兽皮斗篷吹得被毛倒伏,鼻尖和下巴也红红的。

“去帐篷里说。”河边风太大,年深示意他先回去。

他们的营帐就扎在岸边不远的地方,徒步过去也不过就是小半盏茶的时间。

帐篷里早已升起了火炉,两个亲兵正在煮饮子,顾念爱喝甜的,年深当初在秦染给的几副饮子方剂里挑的便都是偏甜的口味,这会儿帐子里的空气似乎都带了丝石蜜的味道。

白老虎原本窝在路炉边的厚毯子上睡觉,见他们两个进来,困得睁不开眼睛,摇了摇尾巴,算是打过招呼。

年深挥挥手,两个亲兵便退了出去。

两人也没去桌案那边,索性就在火炉边坐了下来。

陶罐咕嘟咕嘟的冒起了细泡,年深倒了半杯热饮子给顾念暖手,“堤坝的问题,这一路我也看到了,过些日子,可能需要派人沿着河岸全部仔细探查一遍,计算下所需的物料和耗费,再开始着手进行修补。”

大梁还在辉煌盛世的时候,也曾经拨出重金支持各地官员在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其它容易泛滥的大河河岸修建堤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疏浚河道,修建堤坝都是当地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这些堤坝保护了无数农田和房舍,众多百姓也曾经因此而受益。

然而,当大梁走向衰落之后,这项原本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政策也变成了各地官员疯狂敛财中饱私囊的手段,钱花得越来越多,堤坝的质量却越来越差,每逢汛期,意外时有发生。

身为镇东侯,吕青当初也没少利用这项政策从大梁皇帝的手里捞钱,自然深知其中的问题。等到他自己接管天下,自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再加上大亁初立,财库空虚,便索性暂停了这个花费巨大的事项,打算之后腾出精力再慢慢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