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页

刘彻问:“只有这些?淮南王叔可知这些菜用什么油做的?”

众人不约而同地竖起耳朵。

刘彻:“掺了一点猪油的黄豆油。”

“黄豆?”没比刘彻大几岁的梁王惊呼。

刘彻微微颔首:“秋天收获的那种黄色的豆,人吃多了腹中胀气的黄豆。”

梁王问:“那东西可以做油?”

“朕也没想到,宫里的匠人做出来的。”刘彻说的很是平静,诸王都从中听出了得意,却无法吐糟他。

黄豆比米面便宜,比猪肉更便宜,可以说是五谷之中最便宜的作物。这东西做的油一定非常便宜,有一点点闲钱的百姓也买得起。那么他们封国边境的百姓一定会逃到天子直辖地过活。

盐可以一日不食,油不可。

大多数老百姓都买不起肉,再不吃油可没力气干活。

诸王想到这一点,怀疑刘彻想卖他们油。但谁也没表态,只是说了一通不要钱的恭维话。

刘彻听着高兴,每人送五斤豆油。

诸王高高兴兴出了未央宫,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放下仇恨与成见,聚在一起讨论刘彻此举意欲何为。

朝中没有一个能打匈奴的将军,不等于没有能收拾诸侯王的。

刘彻此举意在显摆震慑,顺便卖一卖库存。若能因此钓出几个反王,那可就是意外收获。

诸侯王回到各自在京的府邸就找门客讨论,刘彻这位始作俑者却是去昭阳殿,问卫莱:“要不要朕派人给卫家送些豆油?”

“不用,猪油也挺好。再说了,他们要想吃豆油还可以去你那个无名店买。”卫莱最关心中午的事,“那些王爷有没有给你添堵?”

刘彻下意识说,没有。话到嘴边了又咽回去,叹气道:“别提了。朕以为太皇太后都不敢给朕添堵,他们也能老实几年。没想到一个比一个欠收拾!“

这些诸侯王的胆子特别大,前有“七国之乱”,后有勾搭皇帝的亲舅舅,卫莱信以为真,浑然忘了这些官场上的老油条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又干什么了?”

“还用得着干什么。”刘彻无奈地看一眼卫莱,仿佛她问了一句废话。

卫莱:“我又不是你们这边的人,哪知道他们想什么。挤兑你准备的菜难吃?不可能,南北风味都照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