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页

耿少南奇道:“我大明子民为什么要扮成倭人的样子,为祸东南呢?这样自己抢劫自己,又有什么好处?”

陆炳笑道:“卑职刚才说过,这些倭寇,他们的首领多是海商,我大明自开国以来,太祖皇帝曾经下过海禁令,片板不得下海,但是这个禁令,随着成祖皇帝派郑和太监七下西洋,而成了一纸空文,后面的历任皇帝,都没有遵循这个禁令,而是继续开海通商。”

“但是我大明泱泱大国,并不图这些海上的生意赚钱,所谓的开海通商,不过是类似开马市这样的万国来朝贡罢了,图的就是一个天朝上国的面子,对于东边的倭国,我们大明一向是每三年开放一次宁波港,允许其持我大明特许的斟合,前来通商朝贡,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他们给的东西,只要意思一下就行,但我们大明,却是给出大笔倭人所需要的绢帛,刺绣,陶瓷这些东西。”

耿少南有些明白了,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这个就跟和蒙古的马市一样,蒙古人只要给一些他们根本不稀奇的马匹,皮毛,就可以换得大量中原的手工产物,维持部落的生活水平,怪不得倭人这么重视这个斟合贸易呢。只是我听说后来宁波那里出了些事情,让这个贸易停止了?”

陆炳笑了笑,说道:“是啊,其实我们对倭国一无所知,也正是出了宁波勘合贸易的事情,我才开始打探起倭国的情况。”

第1777章 倭寇的来源

陆炳勾了勾嘴角,正色道:“倭国几十年前也是天下大乱,诸候林立,一个诸候称为一家,比如织田家,德川家等等。我大明原来的勘合是给日本朝廷,后来朝廷失势,这个勘合就到了他们那里有力的藩镇大名手中,原来的勘合是在一个诸候,名叫细川家的手上,后来东洋的朝廷又私自给了另一个军阀大内家一个新勘合,这样就造成了嘉靖二年的时候,这两家都带着勘合和船队,来到了宁波。”

耿少南听到这里有些糊涂了,打断了陆炳的话:“陆总指挥,我有些不太明白啊,勘合按说朝廷只有一个,为什么到了东洋人手上就有两个了?难不成是伪造的吗?”

陆炳笑道:“那个细川家手上的,是正德皇帝的爹,前任孝宗皇帝发的勘合,按说早就过期了,而大内家在东洋的内战里已经把细川家给赶出了京都,按说是更有力的军阀,只是也没有办法一统倭国,但手上的勘合却是正德皇帝所给,应该是合法有效的。”

“可是细川家却用了个过期的勘合,通过一个在日本出生的中国人作副使,贿赂了当时宁波那里的市舶司官员,反而把持有正规勘合的大内家给挤掉了,还想要攻杀大内家的这些使者和商人。”

“但那次大内家也是有备而来,带来的人里有不少是武艺高强的剑客,两边在宁波城一场混战,大内家不仅尽杀细川家的使节和商团,还杀了不少大明的官兵,最后洗劫了宁波城后逃回东洋。”

“经此一事,皇上就认定了倭国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对他大不敬,就直接恢复了海禁令,禁止一切与外国的海外贸易,还要沿海的渔民与商贩全部内迁,片板不得下海。”

耿少南点了点头:“这么说来,皇帝只是因为个人失了面子,这才重新要进行海禁的,是不是?”

陆炳点了点头,正色道:“是的,由于皇上为了个人面子实行的海禁令,沿海的渔民被迫内迁,离开他们生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土地,更是放弃祖祖辈辈们靠海吃饭的营生,由于朝廷只知迁民,不知抚恤,这些人多数生计无着,只有咬咬牙,学着倭寇那样,剃成月袋头,做起海盗的营生。”

“随着这种中日合壁的倭寇不断发展,只知打打杀杀的日本倭寇渐渐地沦为了倭寇中的炮灰和打手,由于这些东洋武士武艺高强,又没有太大的野心,所图的不过是饮酒吃肉,奸淫掳掠这些基本需求罢了,所以被更有野心,头脑也更精明的中国海商巨盗们逐渐地把持了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