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页

何况若是让拖雷和窝阔台两军会合,不仅在军队的操作调度上难度极大,而且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消灭蒙古大军,还有可能被蒙古大军翻盘,不如集合两国之力消灭其中一支蒙古大军,如此胜算较大,还能确保宋国和金国之间的势力平衡。

在荣王的建议下,皇帝陛下只好收敛了把蒙古大军一网打尽的野心,反正只要消灭了蒙古一半的大军,至少能够赢得几年的时间,然后再缓缓图之。

在三国战争爆发一个月后,杨康借皇太后之口下达了金军全面撤退,集中兵力保卫开封皇城的命令,这是为了保存实力,一个月的激战已经足够让蒙古人相信宋国和金国是真正在厮杀,而不是作假,继续厮杀已然没有意义。

然而这个命令却遭到了金国朝臣的反对,不战而溃,把敌军引到皇城,这是极为保守和危险的做法,一旦蒙古和宋国的大军兵临城下,想要逃走都来不及,为了他们自身的安危和金国着想,朝臣们以为应该寸土必争,血战到底。

面对大臣的指责,皇太后略显忧虑,但皇帝陛下却是要坚持到底,他决不允许有人破坏他的计划,不过他没打算再次对朝臣大开杀戒,在这种时候大肆杀戮会造成开封皇城内的局势动荡,他让宫人宣布退朝,并宣丞相大人到书房议事。

金国丞相胥鼎跟着宫人来到皇宫内的书房,他很奇怪皇太后为何要在书房召见他,这是皇帝才有的规制,皇太后一般是在偏殿内召见大臣,他来到书房前,宫人离开,他听到有人宣他进入,便推开了那扇门。

第二日,朝会之上,丞相大人完全赞同皇太后的提议,并大力驳斥其他朝臣的言论,这让那些朝臣面面相觑,丞相大人这是犯病了么?胥鼎冷眼看着那些朝臣,心中驽定,当他推开门看到书房中那个人的时候便知道大金国这一次是保住了,你们不怕死的就继续闹吧。

第四章 兵临城下

杨康并不担心他假死的事情暴露出去,蒙古人想必已经知道金国皇帝完颜康还活着,不过也没必要大肆宣传,让丞相一个人知道就够了,他不可能长久的留在金国,就让完颜康这个人物成为一个历史的谜团好了。

蒙古人的确早已知道了这个消息,还派人四处追查完颜康的下落,可惜他们重点关注的是金国的开封城,而不是宋国的临安府,他们也不知道那位和蒙古结盟的宋国皇帝便是他们要找的罪魁祸首,但蒙古大汗窝阔台相信作为金国的皇帝在金国即将灭亡的时候一定会出现的,他相信那位刺杀了他父汗的人此刻正在开封城内,这次他不仅要灭掉金国,还要让那位假死的金国皇帝真的死掉。

任何敢于挑衅蒙古的人必将落到死亡的下场。

蒙古大军虽然遭遇了金军的顽强抵抗,但在蒙古铁蹄的践踏之下金军仍旧一路溃败,蒙古大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河北之地恍若人间地狱一般,每一次草原民族的入侵都会给中原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战报从前线一封封的传来,堆积在金国皇宫的书房内,每一封都是如此沉重,中都陪都失守,河间府失守,中山府失守,大名府失守……河北之地尽入敌手,蒙古大军长驱直入,朝着开封府而来。

皇帝陛下翻看着战报,心中早已麻木,他清楚每一封战报的背后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的尸骨,但这就是战争,乱世人命贱如草,为了最后的胜利这些牺牲是必须的,若是不想牺牲,那不如干脆投降算了。

他要从战报中计算出蒙古大军剩余的兵力,还要从战斗的激烈程度上推演出蒙古大军的战斗力,这样才能做出相应的部署,之所以让金军顽强抵抗,沿途骚扰,正是为了消耗蒙古大军的战力,让攻到开封城的蒙古大军成为一支疲惫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