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页

皇帝想来想去,反复权衡,都觉得自己的胜算很大,再加上中土人和世家豪门子弟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以及由此产生的骄傲,让皇帝终于做出了最后一个最为关键性的直接决定了这场决战胜负的决策,那就是暗下诏令,命令王仁恭和杨长仁马上把撤退到句注要塞的代北官、军、民全部经由楼烦关和土城要隘撤到楼烦郡,然后代北军弃守句注要塞,撤至雁门城坚守。皇帝在诏书中嘱咐两位将军,不要有任何犹豫和质疑,坚决遵从命令,否则杀无赦。

王仁恭和杨长仁都是沙场老将了,看到皇帝的诏令后,马上估猜到这是诱敌深入之计。皇帝早在三月下就赶赴北疆,宣称北虏要入侵,那么皇帝当然做好了战争准备,可能早已定下了诱敌深入之计,并把战场选择在了雁门。不出意外的话,现在两京和河东的镇戍军,甚至还有灵朔道的西北镇戍军,十有八九都进入了决战战场,就等着北虏钻进口袋了。只是,为何之前一点风声都没有?甚至就连中枢都一无所知?事情当真如自己所猜想的那样?

质疑归质疑,王仁恭和杨长仁还是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了皇帝的命令,暗做部署。

与此同时,燕北军各部正悄无声息的潜伏到青陂道的群山里,而伽蓝则与傅端毅、薛德音等行辕官员在白山西麓与叱吉设阿史那咄捺谈判。白山南北两麓的气氛现在非常紧张,双方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不过相比起来,北虏人更紧张,因为燕北长城一线的帝国军队越来越多,对北虏形成了空前压力。

伽蓝泰然自若地唱着空城计,胸有成竹,不过薛世雄的一份密信却让他忽然烦燥起来。

第三百一十四章 决战背后的迷雾

薛世雄是否会遵从诏令参加南北决战?答案是肯定的,薛世雄没有选择,除非他自掘坟墓。

那么,东北道到底有多少军队参加这场决战?首先涿郡留守、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所能掌控的涿郡范围内的镇戍军是肯定会参加决战的,即便为此置涿郡于无兵可守之险境;其次便是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虽然皇帝很信任他,甚至亲热地唤其为李大将军,待其甚为厚重,但年初皇帝举起屠刀便杀了右骁卫大将军李浑,灭了帝国功勋贵族陇西成纪李氏的满门,试想同为李姓同出陇西李氏的李景,这时候敢得罪皇帝?至于辽东杨恭仁,皇族国公,那更不待说了,当然是竭尽所能。

东北道大军能否及时赶到代北战场?这就取决于决战时间了。辽东杨恭仁距离代北数千里,大军长途跋涉需要时间;北平李景直接面对契丹、奚族等远东诸虏,而这一块的地方势力又异常强大,李景若想把北平军主力拉到代北战场,需要相当长的一段周旋时间。为此,薛世雄在密信中告诉伽蓝,希望伽蓝能克服一切困难,尽可能拖延决战时间,以便给东北道大军赶赴决战战场赢得足够时间。

伽蓝极其恼火。

皇帝北上雁门与北虏激战,以自身之安全和帝国之未来胁迫帝国各贵族集团和地方势力向其妥协,迫使他们不得不支持南北决战,如此一来,当各路勤王之师蜂拥北上之时,也就是北虏撤离中土之刻,所以燕北军根本就没有拖延决战时间的可能,但薛世雄却以东北道镇戍军统帅的身份向燕北施压,命令燕北军执行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摆明了就是要牺牲燕北军,一旦决战失利便成为东北道统帅部推卸责任的绝佳借口。

伽蓝强忍怒气,给薛世雄回信。

薛世雄是伽蓝的恩主,待伽蓝恩重如山,伽蓝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权势,与薛世雄不遗余力的照拂和支持有直接关系,尤其在去年的东征过程中,还有年初冒着极大风险向皇帝和中枢奏报北虏即将入侵的消息,都证明了薛世雄对伽蓝的绝对信任,而伽蓝不想失去这种信任,虽然这两年来他在仕途上“一骑绝尘”,赢得了皇帝的欣赏和重用,但也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其与薛世雄父子的关系便随着其地位和权势的增加而日渐疏远。

这也是一种必然,伽蓝的崛起速度太快,已经危及到了恩主的利益,彼此间当然会产生矛盾乃至冲突,尤其这次南北决战,伽蓝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也严重影响到了东北道和薛世雄本人的利益。战打赢了,彼此当然皆大欢喜,但打输了,薛世雄的责任就大了,而伽蓝做为薛世雄的副手,责任相对来说要小得多。

所以伽蓝敢想敢打,敢于为所欲为,反正天塌下来有薛世雄顶着,但薛世雄就不高兴了,你一次次把我推到悬崖边上,意欲何为?成心要我死啊?这场决战仅靠你燕北军肯定不行,如今皇帝诏令东北道主力即刻进入代北战场,我若不尽心尽力打赢这一仗,我如何向皇帝交代?

伽蓝在信中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南北局势,大胆预测了南北决战的进程,他告诉薛世雄,始毕可汗、俟利弗设和莫贺咄设兄弟三人皆大漠骄子,才智出众,骁勇善战,千万不要小觑了他们的实力,更不要低估了他们的军事才能。我们想得到的事情,他们同样也会想到,所以,北虏大军深入北疆腹地作战的时间肯定不会太长,即便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攻击目标,他们也会及时撤离,以确保自身之实力,并始终掌控战争的主动权。唯有掌控了战争主动权,北虏才能在南北战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一次次南下入侵,终会实现其占领中土北疆疆域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