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第 55 章 老四,你怎么看?

康熙第三次南巡虽然不乏有点游山玩水的心思,但这个心思早就被康熙从京城一路出发到苏州一路上看到的各种惨状冲淡了。

只在他生辰这天休息了两天,等到了第三天便将苏州的几个大学士叫了过来,让当地的官员着手暂留毛城铺、高家堰等处减水坝,加高东岸河堤,使西水不得泛越。至于黄河工程,尚难决定,当缓图之。1

康熙这番话说完,瞥了一眼下面的官员纷纷应和的样子,皱了下眉头,没了心情去问他们对治理黄河有什么想法,而是直接转头看向了被自己带过来的许雯雯,“老四,对于黄河工程,你有什么想法吗?”

许雯雯站了起来,“回皇阿玛的话,儿臣以为治理黄河主要还是防止黄河水土流失。”

“哦?”康熙配合地疑惑出声。

这是今天早上两人就敲定的事情,康熙当时想叫官员来说一下治河的问题,抬头看了一眼正在吃饭的许雯雯,便说要带上他一起说说治河,于是许雯雯就说自己从天津府往回赶的时候对如何治理黄河有了几分成算,所以康熙便带上了许雯雯,准备让许雯雯当着官员们的面讲一下治理黄河的事情。

“皇阿玛,还请派人通知苏培盛准备纸笔。”

康熙轻轻点了下头,随后便安静地等待下面的人送来纸笔。不过原本康熙以为只是送来纸笔便算完,不想随着纸笔送过来的还有一个很大的架子,上面还放了一块木板。

康熙忍不住朝着许雯雯投去疑惑的目光:这是什么?

许雯雯站到了让人赶工做成的黑板面前,拿起铅笔,在苏培盛将白色的宣纸固定在了木板上面后拿起笔直接在纸上画好了一条黄河——已经练习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在今天让她没用几笔便将整条黄河的图画了下来。

“黄河,发源于这里,”许雯雯侧过身子,拿起铅笔在河流的起始点圈了一下,“巴颜克拉山。”

“这里,这里,”许雯雯在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上圈了一个圈,“从巴颜克拉山到内属蒙古的河口是上游,是整个黄河发生洪水、决堤最少的地方。而从这个河口到孟津是黄河的中游,也是我认为的,治理黄河最关键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中游的支流很多,并且流经了这里。”

许雯雯在纸上圈了一个点,弯下腰迅速写下名字,“黄土高原。前面说过,这里的支流很多,其他河流的水汇入了黄河,导致黄河的水量大增,水流的冲击力也大增,于是黄河就很轻松地带走了黄土高原上的泥沙,然后带着这些泥沙一路往下,流进了河道更宽的下游。”

“下游的河道变宽意味着什么呢?”许雯雯在纸张的最上面画了一条宽河和一条比较窄的河,“黄河里的水不会平白减少,所以在中游时流速更快的黄河水冲掉黄土高原上的大量泥沙,并带着这些泥沙冲进了河道更宽,坡度更缓的河道,速度就降了下来,而原本流速快的时候裹挟下来的泥沙便沉淀在了下游的河道。”

许雯雯顿了一下,视线对上下面几人满是震惊的目光,嘴角缓缓勾起,“下游的泥沙当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黄河从中游的黄土高原带来的。所以我刚刚才说,治理好中游,才是治理黄河的重点。如果在几百年前治理黄河的人便知道这件事,那么现在黄河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现在也不迟,治理黄河除了现在一直在进行的继续清理下游河道的泥沙外,还要对中游,以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康熙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看向站在木板面前的许雯雯,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过开口说话的时候便让人听不到笑意了,“要怎么加强?你心里可有什么章程?”

许雯雯看向康熙,脑海里仿佛又响起了当初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空口婆心帮他们准备的重点内容:“植树种草修筑梯田,修挡土坝,退耕还林还草。”2

康熙眨眨眼睛,“什么?”

“当然,目前我们暂时能做的就是先植树种草。植树比较贵,所以不如先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