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页

想到曾经的绝望和无奈,难民们是最先动起来,尤其是一个村子的村民们,都坐下来商量,将原本大家不以为然的事情,写进族规中。

即使是没有遭灾的区域,想到水位下降,难民围城,蝗虫来袭,也忍不住心生后怕。

凉州百姓的这种感觉是最强烈的。

在火炕出来之前,砍伐树木烧柴过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在没有修建水泥路的时候,外面不管是马车经过,或者是军队策马奔腾,几乎都会带起滚滚沙尘。

若是住在城里的人,平时感觉还好,一旦刮大风,也是会感受到那种砂石被风带着划过脸颊的刺痛感。

“幸好我们这里多水,要是本就是水少的地方,怕就要真的和难民们一样了。”

“要我说,还是多亏了军师,不对,是多亏了陛下,要不是她提醒我们的,不节约水,不储备水,肯定撑不到秋收。”

“当初陛下不就想让我们多种点树吗?不过后来都因缺水死掉了,然后又被难民扒了皮吃。”

“多种树还是好,以后咱凉州绿树成荫,就像那个报纸上说的那样好。”

在天下百姓都振奋讨论的时候,一个个有佐证力度的文章也出来了。

有擅史的大家,整理了有史以来发生的旱灾。

虽然久远的史册可能有遗漏,但是光是近几百年来的数据,就已经足够有说服力了。

旱灾发生的地区,大多是少水的地方,但是历史上凡是有诗人赞赏当地美景,诗句出现的前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几乎都是风调雨顺的。

近几百年间,人口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多,水土流失的情况没有统计。

但是旱灾发生的频率也确实是在慢慢变多,从一开始的两百年中才发生一两次,到现在两次干旱才间隔四五十年的时间。

在史学家抛砖引玉之后,给了人们新的思路,有熟读自古以来游记和诗歌的学子,也整理了许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