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第五部作品的传言已经听得够多的了,于是他们很快开始求证。

然后《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也参与了进来,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电影已经在华沙开机,所以记者们很容易就把情况打听了出来,所以出现了两家报纸同时刊出头条的情况。而这个消息一宣布出来,立即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她太冒失太急躁太草率了!我承认安吉拉·梅森是个天才,没有人在这个年龄能做得比她更好的了,去年的《美国丽人》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已经能掌握如此沉重的题材,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异想天开的想要把这段历史搬上屏幕,我只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一不小心她可能就会从此跌落深渊!”

这是《好莱坞报道》上刊登的一篇评论,这位影评在批评的同时多少还带着善意的提醒,但更多的却是毫不留情的嘲讽:“天才小姐显然雄心勃勃的想要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她选择将《钢琴家》搬上屏幕。

很显然,她认为自己既然能和斯皮尔伯格同时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那么必然也能像他一样拍摄出《辛德勒的名单》这类作品。我不好多说什么,因为当一个人忘记很多东西并不是靠天才就能做到的时候,说什么都没用。”

总之,主流媒体上面大多都是持批判态度,对于安吉拉“盲目”开拍和二战大屠杀有关的电影感到不解和不满。许多小报也跟着瞎起哄,用反讽的语气说什么天才小姐一定会拍出前所未有的电影,直到欧洲媒体介入进来。

“狂妄!自大!她以为她是谁?当然,好莱坞的天才小姐,他们是这么说的。不过此时此刻看起来不过是个被荣誉冲昏头脑的小女孩,她以为这段历史很简单,她以为就凭她18年在好莱坞的阅历足可以驾驭这个题材?是的,《美国丽人》是很出色,可惜的是她很快变得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自大起来,不知道几十年前死于那场战争的人会怎样看待这部电影。”

这篇文章刊登在了《法兰西晚报》上,基本上可以代表欧洲媒体对安吉拉开拍《钢琴家》的看法,反正就是嘲讽她不自量力。这样一来美国媒体又不乐意,在他们看来即使安吉拉再怎么盲目自大再应该被批评那也是美国人的事,跟欧洲人有什么关系?于是,很多媒体立刻掉转枪头开始维护起安吉拉来。

“不要忘了,天才小姐最善长的就是创造奇迹,能在这个年龄执导出《美国丽人》这种电影的天才,即使是在男性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也许在你们看来她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但是你们又怎么知道她是否就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呢?如果她再次创造出奇迹的话,这些质疑她的人会不会因此感到难堪呢?”

——《纽约时报》埃弗里·博尔廷

向来在文化上看不起美国人的欧洲人也跟着展开了反击,如此一来就像95年的美英两国的媒体大战一样,美国媒体和欧洲媒体又开始了针锋相对,意外的是英国的大部分媒体这次站到了天才小姐这边。

然后很多文化界的名人也被卷了进来,美国本土演员和导演大多数都保持中立,不是他们不支持安吉拉而是这个题材确实不是一个19岁的少女能够掌握的。不过有时候中立就是最好的支持,甚至人们原本以为在93年执导过相同题材的斯皮尔伯格会提出批评,但是面对媒体的提问他犹豫了下只是摇了摇头说了句“在她完成之前不予评论”的话。

欧洲那边的看法虽然基本上是一边倒,即使和安吉拉有过一面之缘的苏菲·玛索也认为她过于托大。不过保持中立的人也有那么几个,吕克·贝松在采访时就表示对于一个12岁就可以写出《杀手里昂》、《第六感》、《捉迷藏》这种剧本的女孩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而波兰斯基则完全沉默不予回应。

不过在普通民众当中并没有这么多复杂的看法,不少人还在网站上兴致勃勃的讨论着安吉拉可能会把《钢琴家》拍成什么样子。

“也许我们可以看见一部打乱了时间顺序,多线叙事,带着黑色幽默的《钢琴家》,就像《美丽人生》那样。”一个荷兰网民在英国论坛里这么留言说道,而后面跟了长长的十几页讨论得热火朝天,和大西洋两岸针锋相对的媒体比起来完全不同。

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天才小姐安吉拉却在华沙一心一意执导着电影全无回应,就连她的博客除了在消息见报后更新宣布正在拍摄以外,到现在至少半个月没有再更新过了。原本有几家欧洲的报刊杂志派出记者到华沙来想要采访她,但通通都被剧组回绝了,甚至有好几个人被挡在了片场外围连安吉拉的面都没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