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页

甬道上,谭振兴回想杨府少爷礼貌又不失警告的眼神,赞道,“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杨府少爷出身富贵却没半点架子,待人彬彬有礼,不愧是读祖宗的书滋养出的性子啊……”

换了他都不见得能做到那般勤学好文谦恭有礼,不怪父亲总想打他们,相较而言,杨府少爷更符合谭家子孙的气度,自己终究是差了些的。

“杨尚书睿智通达,杨少爷耳濡目染有此气度乃属自然。”谭振学觉得不仅仅是读书的缘故,天下读书人众多,且自幼研读四书五经但受圣人熏陶,言行高洁之人少之又少,杨少爷的行事作风,该是和杨尚书学的。

“哎……”谭振兴叹气,同样是耳濡目染,他怎么就没学到父亲的端庄淳朴高洁淡雅呢,“还是去码头扛麻袋罢。”

没有继承父亲的聪明才智,修养又不如杨府少爷,只能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了,何以取长补短,唯有扛麻袋,他看了眼天色,催促道,“走快些罢。”

三人低着头,健步如飞,以致闻声追出来的书童气喘吁吁也没追到人。

成绩出来了,谭家几位公子四十道题全部正确,几位先生想见见他们,哪晓得听到声音了却连个影儿都没看到。

真是奇怪。

兴致冲冲跑向码头的三人不知,待他们走后,考棚哀嚎遍野,众考生挠头抓额,痛不欲生,后边的题太难了,难得他们想破头也答不上来,除了有商贾之道的题,还有船顺风顺水逆风逆水的问题,虽懂皮毛却无从落笔,又不敢交卷,只能坐在那磨时间。

磨到最后时刻,孟先生扬声要求他们交卷才苦着脸交了卷。

这次考试,难度不亚于当年各府府试,杨严谨有几道题凭感觉答的,不知是否正确,也是谭振兴早早交卷离场让他心头郁闷乱了阵脚,以致于后边静不下心读题,心浮气躁,题答得自然不好。

他拿起桌底的书箱装笔墨纸砚,突然肩膀被人拍了下,他转身,是同窗楚天,“何事?”

“谭家人果然非同凡响,先生那边的成绩出了,四十道题,他们全部答对。且其中有几题方法还不同。”楚天凑到他耳朵边,声音很小。

杨严谨瞠目,“全部?”

杨严谨太了解国子监的试题了,为显先生学识渊博,常常最后几道题都特别难,有时连出题的先生自己都不能作答,谭家兄弟竟然全部答对了?想到谭振兴交卷后脚步轻快的背影,他眉头紧皱,确认道,“真全答对了?”

“骗你作甚,国子监的同窗们都知道了。”

碍于明后几天还有考试,成绩没有公布,但国子监的学生什么身份,没有打听不到的,谭家几位公子提前交卷,等候阅卷的先生最先看他们考卷,破题准备,思路清晰,解法详尽的写在考卷上,没有丁点错误,说到这,楚天神秘兮兮道,“最后道题无解,先生出题时不知,直到看了谭家兄弟的解法才恍然……”

照此说法,谭家兄弟的才学岂不在先生之上?

此事关乎先生名声,楚天不敢乱说,杨严谨却是听懂了,眼底情绪翻涌,顾不得寒暄,急急收拾书箱回府了。

待他走后,有个穿白衣长袍的少年过来,“你和他说那么多作甚,杨府爬得再高,终究不是正主,眼下谭家人回京,哪有杨府的立足之地。”杨府有今天靠的是捡便宜,难听点就是趁火打劫,手段为人不耻,“等着罢,会试过后,谭家声名鹊起,几年就能超过杨家去。”

杨家目前最厉害的是杨明诀,任户部尚书,掌管国库钱财,等杨明诀百年,杨府就无人能撑起门楣了。

不像谭家,父子同场登科,荣耀无限。

“杨府根基深厚,岂是谭家能比的?”楚天漫不经心。

少年不说话了,确实,谭家和杨家不同,谭家人清贵,帝师为人宽柔,门生众多却不参与党争,不理朝事,专研古籍。想到此,少年唇动,“虽是不同,但谭家人更受人敬重。”

谭家为何没落他不知,但有帝师积攒的名气,谭家子孙德行有损仍从京都全身而退,无人为难谭家后人给其难堪,杨府则不同,杨明诀能爬上尚书的位置背地做了多少肮脏事,他若不在了,杨家势必会风雨飘摇,任人宰割,生在官宦人家,类似的事见得还少吗?

“清贵之流,必然有值得人敬重的地方,但为官者,我更敬重杨尚书。”说到这,楚天不欲继续聊此话题,看杨严谨已经走远,他道,“杨严谨和谭家人的关系好像并不僵。”

落座后,谭振兴给杨严谨打招呼来着。

“杨严谨就会吹嘘而已。”少年嗤鼻。

他们是杨严谨同窗,平时玩得好,儿时是真好,待大了后知道朝堂水深,哪有什么玩得好,不过利益所趋而已,杨尚书掌管国库钱财,算得上六部之首,其他人都让着杨严谨兄弟两,杨严谨两兄弟没心眼,什么事都和他们说,前段时间,随着谭家人进京消息的传开,杨严谨兄弟的心情就不好,尤其得知谭家兄弟去码头扛麻袋营生,脸色更差,问他们给出个主意摆脱‘鸠占鹊巢’的名声,秉着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原则,他们就建议杨严谨给对方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