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5页

张辽面孔微红,躬身说道:“大将军,我不知道增兵一事牵扯极广,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请大将军谅解。”

“这不能怪你。如果你在朝堂上待一段时间,就能理解增兵的难度了。中原大战结束后,我曾就增兵的事试探过朝廷,但结果让我很失望,所以我仔细考虑了一段时间,打算利用关中大战的机会向朝廷施压。现在这个机会来了,我们要好好把握,争取尽快达到目的。”

“朝堂上的事太复杂,处理起来难度极大,时间耗费也长,如果十月之前我们不能完成增兵,明年大军攻打洛阳的时间就要延缓,所以……”张辽吞吞吐吐,后面的话半天没有说出来。

“你怕什么?有什么话不敢说?”颜良不满地瞪了他一样,冲着李弘叫道,“大将军,我们先增兵,一边增兵一边逼迫朝廷答应。在增兵已经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朝廷那帮混蛋敢说个‘不’字?”

李弘微微一笑,指着颜良说道:“擅自募兵是谋大逆之罪。怎么?你嫌我命太长了?”

颜良不屑地撇撇嘴。

※※※

“你们中的很多人至今没有看清形势,脑子里的想法还是和十年前一样,以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全然没有半点中兴名将的样子。”李弘站在大帐中间,扫视了众将一眼,缓缓说道,“我在各种场合讲了无数次了,现在是重振社稷,是中兴大汉,不是戍守北疆,也不是割据河北称霸一方,所有很多事,很多做事的方法,包括你们脑子的观念都要改变,要有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要稀里糊涂的断送了中兴大业。”

“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过去我们北疆只有十几个郡国,北疆的官僚够用了。后来我们收复了幽州和冀州,占据了河北三州,北疆人就不够用了,但我们竭尽全力撑了下来。现在呢?现在我们收复了青州、兖州和关中,多了十五个郡国,如果加上西凉,那就是二十多个郡国,三百多个县。我们现在需要多少官员?仅太守、国相就要二十多个,千石以上的大吏需要五百多个,几百个郡县府衙的官僚加在一起,最少也要五千人左右。”

“请问诸位大人,目前北疆还多少士子能够出仕?就算北疆还有五千多士子可以出仕,那这五千多士子里有多少人可以出任千石以上的大吏?难道一个正在学堂里读经的士子从辟后马上就能出任县长、县令?”李弘摇摇头,“事实上,目前北疆的士子能做官的已经全部做官了。诸位大人可以到晋阳大学堂看看,现在在晋阳大学堂就学的士子,年纪都在十六岁以下,而且人数不足千人,一部分还是胡族子弟。”

“所以,随着收复郡县的增加,中兴大业的持续推进,各地的士人都会进入朝堂,这是事实,也是必然。前几年,冀州、河东士人大量进入朝堂,现在青、兖两州的士人、关、洛两地的士人将进入朝堂,将来徐、扬、豫、荆等地的士人也会进入朝堂。中兴大业需要动用整个大汉的所有力量,靠北疆一地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你们要接受他们,尊重他们,在我们北疆人牢牢把握朝政的情况下,利用一切手段发挥他们的力量,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推动中兴大业的发展。”

“权势之争无处不在,利益之争无处不在,不能因为他们不是北疆士人,就把他们当作敌人。北疆人之间难道没有权势之争、利益之争吗?也有,不过现在被掩盖了而已。杀死对手的确很简单,但未必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降服对手,让对手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忠实的朋友。自古以来,善战者莫不如此。就如我们在北疆一样,为了解决胡族入侵问题,为了稳定北疆,最后还是采取了臣服对手并把他们变成自己朋友的办法。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中原大战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是得益于胡族铁骑的帮助。”

“把对手变成朋友,让双损之局变成双赢之局,这才是智者所为。”

※※※

“再说说增兵的事。”李弘在大帐内来回走了几步,继续说道,“大家的观念没有变化,对增兵一事的考虑难免太过简单。”

“过去我们戍守北疆、镇守河北,十几万兵力完全够了,但现在要平定天下,战场突然增加了数倍,不但兵力捉襟见肘,各级军吏也严重不足。军吏严重不足,增兵的难度就非常大。我之所以要求增兵十万,正是担心各级军吏不足导致大军战斗力骤然下降。增兵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增兵如果损害了大军的战斗力,那还不如不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