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页

施琅干脆得近乎自负的回答让黄宗羲不由回头向身后的李海望了一望。却见此时的李海也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显然他的想法与施琅差不多。其实也不要怪帝国海军如此骄傲于自己的实力。毕竟相比印度洋、大西洋上的海盗,倭国的那点小舢板确实连给帝国海军练手的资格都没有。而在李海与施琅看来也只有英国的舰队才算得上他们的真正敌手。此刻眼见黄宗羲迟疑了一下,施琅以为对方是在怀疑自己的战斗力。当下便一个抱拳朗声道:“大人请放心。舰队在长崎时已休整完毕。现在全军上下士气正旺随时可以回印度洋作战。”

“施将军请少安毋躁。本座深知将军现在心系印度洋。只不过在此之前,将军还得先完成一项任务才行。”会过神来的黄宗羲轻咳了一声,自若地解释道。

“任务?”施琅一听另有任务,不由一头雾水地抬起头,望了望一旁的顶头上司。直到此时,李海这才满含笑意地向施琅说明道:“不错。国会白天刚刚通过决议,请求朝廷出兵朝鲜。陛下也已经准许了。”

“出兵朝鲜?!可这与海军有什么关系?陆军方面直接渡过鸭绿江不就成了嘛。至于李朝水师,武装民船就可以对付了。”施琅连忙推卸道。显然在他的眼中,李朝引以为傲的水师是与倒幕舰队一样的货色。虽然战舰数量不少,可就质量上来说还不及倭人向中华仿制的那几条战舰。要让舰队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朝鲜水师身上,施琅心里可是一百个不乐意。

施琅心里打的那点小算盘,自然是没能逃过李海的眼睛。事实上,就他本人而言他对这次的征朝之战也是兴趣索然。若非之前黄宗羲已经将整个作战计划向他讲明,李海还真不愿意让海军的精锐部队去凑这个热闹。不过既然接下了这个“鸡肋”任务,海军部自是要漂亮地将其完成。毕竟这是帝国海军一贯的处事风格。想到这里,李海跟着就向施琅开导道:“施将军,此次作战非同寻常。必须得由经验丰富的舰队来执行方可成功。因此本帅特意向陛下推荐了将军。而陛下也认为印度洋舰队是合适的人选。”

给李海这么一说,施琅自然是不好再执拗下去了。却见他顿了一顿,随即抱拳领命道:“遵命,元帅。”说罢施琅又抬起了头追问了一句道:“那请问奥斯曼那边怎么办?”

“印度洋上有郑森对付奥斯曼人与英国舰队。目前拖些时日并无大碍。施将军,还是先完成了眼前的任务再讨论印度洋的事。”李海不容质疑地说道。

一听李海提到了郑森施琅不由地楞了一下。对于那个后起之秀施琅多少还是认同对方能力的。然而他指挥的毕竟是印度洋舰队,现在听到现在由其他舰队接管自己的辖区,这多少让他觉得有些不自在。

“也罢。先速战速决地收拾了高丽棒子,回头再同土耳其人算帐!”却听施琅独自嘟囔了一句后,果断地敬礼道:“元帅、首相,那末将这就去准备了!”

眼见施琅一副风风火火的模样,一旁的黄宗羲不由捻着胡子叫住了他道:“施将军且慢。这作战计划还没讲呢。”

施琅听罢原本想说打朝鲜人还要什么计划。但看到李海正盯着自己时,只得尴尬地一笑,回过身来告罪道:“末将刚才卤莽了。请大人布置任务吧。”

“那里的话。将军讨贼心切,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来,来,来,将军还是先过来看看参谋府指定的作战计划吧。”黄宗羲说罢便将施琅拉到了一处圆桌前。将覆在上面的红布一掀,底下赫然就是一块朝鲜半岛的沙盘。却见黄宗羲在与身旁的李海相视一笑后,拿起指挥棒不紧不慢地向施琅解释起了作战计划。

这番讲解一讲就讲了大半个时辰。只见原先对朝鲜之战嗤之以鼻的施琅听讲的过程中竟也对整个计划逐渐产生了兴趣。待到黄宗羲一气呵成的讲解完毕后。施琅情不自禁地便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好计谋!首相大人真是诸葛再世啊。”

“施将军过奖了。这具体的计划乃是由参谋府制定的。本官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罢了。”黄宗羲放下指挥棒客气的说道。虽然施琅的赞叹让他心中一阵窃喜。但黄宗羲还是十分老实地道出了计划的真正制定者。当然若是换做他的前任陈邦彦则多半会让参谋府来向施琅进行解释,而非首相本人。

不管怎样此刻的施琅算是对黄宗羲刮目相看了。却见他摸了摸一脸的落腮胡子,若有所思地点头道:“若是那样的话,舰队现在还不能出发。看来又得拖几个月才能会印度洋了啊。”

却说身处南京的施琅正为舰队再次被耽搁而担忧印度洋上的战局之时。身处伊斯坦布尔的中华外交官们也在努力同奥斯曼人做着交涉。不过显然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并不能令人乐观。由于中华朝之前在埃及的小动作早已引起了奥斯曼人的注意,之后又有英国人多次从中作梗。因此中华使团自打一踏上奥斯曼帝国的国土起就不断地遭到拒绝与刁难。同行的荷兰使节甚至在给联合省议会的信中宣称这是场“噩梦般的旅行”。不过无论如何,使团最终还抵达了伊斯坦布尔,并将中华女皇的国书递交给了奥斯曼政府。对此,欧洲人再一次表现出了惊讶。作为中间的牵线人欧洲人起先对中华朝的这一次出使并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与奥斯曼都是极其傲慢好战的民族。这两个东方大国之间根本不可能用平和的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战争!(这同样也是欧洲人最希望看到的情况。)然而在欧洲人印象中向来高傲的中国官僚这一次却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毅力”与“恒心”。也正是这份“毅力”与“恒心”为中华使团敲开了伊斯坦布尔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