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知不觉走到2050年,宋思羽在陈锋提前完成大量工作的前提下,比上次提前了37年完成了量子超算核心。

随后,陈锋第一时间将他早已完成大半的第一代人工智能助手“繁星”的核心框架放了进去。

顺带一提,在伊伦·艾尔文的全力攻关下,无限基因信息技术在2045年完成了,2048年时,人类对基因信息的捕捉准确度追赶上了繁星第一次出现时的二十九世纪。

这是陈锋能提前完成初代版繁星的基础条件。

陈锋不惜代价的推进生物技术,让一条腿变得格外粗壮,步子迈得特别快,初步达成了目的。

在二十一世纪初,人类曾对人工智能产生各种幻想。

关于人工智能的背叛和危害性,曾有过无数种揣测与担忧。

理论上,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根本无法承受“繁星”这种一旦诞生,就会迅速席卷文明世界,并霸占全文明超过9999算力的庞然大物般的人工智能。

之前陈锋就曾分析过,必须要基因唤醒度达到35以上的银河人类程序员,才能驾驭得了具备自我意识的超级人工智能。

但现在倒没这担心。

因为写出繁星的核心逻辑框架的程序员,正是陈锋本人。

不需要别人来驾驭繁星,他自己来即可。

按照他的推算,等近三百年后,当他自己过世时,继承者们的唤醒度应该早已突破35了。

仿佛是应证了他的揣测,2055年,新晋崛起的青年生物学家杨中华完成了改良版星锋氨酸。

至此,千百年来将人类基因唤醒度封锁在25这个阈值上限的铁闸悍然松动。

陈锋亲自接见了此时年仅三十岁的杨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