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以为将自己大脑里的高频短音转化出来是很轻松的事情,毕竟其基础原理与《晨风》和《世外之歌》别无二致,何况现在繁星已经读取了自己的记忆。

但在实际转化的过程中,潜伏的困难冷不丁的冒了出来,化作阻挡前进道路的拦路虎。

难点的落脚处正在于“高频”这看似简单的二字。

其频响频率完全超乎了人类的理解,早已不能用兆兆兆赫兹这样的单位来统计。

陈锋可以记下来,繁星在消耗海量存储空间后,也勉强存了下来。

但在如何将其从数据流转化为可播放的声音时,科技水平遇到了数学、材料学、结构学、量子信息学等横跨数十个学科的综合型瓶颈。

科技的发展便是这样,有时候看似走在同一条路上的进程,在超过某个极限后,难度将会呈指数级增长。

就像人类制造一百摄氏度的物体很简单,烧一壶开水即可。

制造一千摄氏度的物体呢?

一万?

一亿?

十亿?

百亿?

亿亿?

如今这超高频短音的难点,便大约相当于制造几十亿度的高温,等同于中子星刚诞生时又或者恒星爆炸瞬间的中心点温度。

不幸中的万幸是繁星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前置工作,现在只需要持续推进,依然有突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