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页

战舰列队纵横星河,无双机甲辗转腾挪,连天炮火响彻宇宙,还有无边无际的机械大军。

“这是我眼中,未来的战争模式。而我的研究方向,也会向这方面去努力。我知道有些异想天开,但暗物质的发现是第一步,解析暗物质,解析暗能量,改组宇宙飞船,想做到在宇宙中大战,并不是妄想。”

“而一旦突破反虚空技术,将其装备到航空母舰之上,视频中的第一个画面,战舰列队纵横星河,便能够实现了。所谓反虚空技术,其实就是更进一步的反重力技术,我们已经开始研究,只不过成果还不甚显著。但我给大长老的u盘上已经记载了我的一些想法,尽管依旧不能直接达到我视频中的效果,但突破现有领域,已经可以做到了。后面的,便是我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工作,我对此有充足的信心。”

“当然,我知道上述这些对于大家来讲可能太过超前了一点,原谅我这种年轻人总是思维跳脱。下面我将展示一些更容易实现的设想成品,大家请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激光笔照耀的方向。

他们看到了一副如下的场景:

一颗子弹,由种花家打出,经历了空间穿越,下一刻,出现在了自由女神像面前。

“空间折叠技术,在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很常见,但其实通过科学研究,是可以做到的。而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微虫洞技术。”

画面再一转,是一个士兵背生双翼,一飞冲天。

“反重力技术和虚空技术,说实话难度并不高,真正的难点在于给士兵们配备配套的装甲。”

“未来战争,必然会越来越倚重单兵作战能力和尖端型杀伤性武器,地球上现有的材料,想制作出更强大的尖端型杀伤性武器的可能性极低,包括我刚才说的机甲和星河战舰。当然,关于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我是有把握的,生物学家也可以通过改造基因做到。不过,我依然建议,国家大力支持太空计划,宇宙当中,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

“齐博士,恕我直言,你想实现以上的目标,花费的应该是一个天文数字吧?”有人提出了质疑。

齐林没有顾左右而言他,实话实说:“的确是一个天文数字,应该会超过以往所有的大型科研投资。”

“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用到钱,花费一笔如此巨大的投资用在尚且看不到未来的太空计划上,是不是有些冒险?”

“当然很冒险,而且我可以肯定,会被有心人带节奏,会有很多信息不对称思想阅历也不对称的民众对此跟风质疑,认为将这些钱投入到扶贫上面会更好。但我想说,投资科学,永远是最有价值的,无数的历史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年我国的情况如此艰辛,依然调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支持两弹一星工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从两弹一星工程开始到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就已经耗资28亿,如果算上建设核工业体系与配套开支,这一数字将扩大到80亿的规模。而那个年代的80亿,放到现在,应该已经有四千亿人民币了。这个数字大吗?当然大的吓死人。但是值得吗?我们所有人都很清楚。”

齐林当然知道所有的计划都会面临风险和反对,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