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有地种,可以给他们提供一门生计,搞养珍珠然后高价贩卖出去。

未免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珍珠经营利润分配之初,给养殖户能够多劳多得的酬劳。

不恰当地说,可以类比公私合营。

公,朝廷派出代表官员。私,胤禟去牵头完善这一产业链。

对此,胤禛表示可行。他做事务实,不在乎那些虚名。

所谓手工业与商业会带来奢靡之风,是懒政的借口。不该把人统统赶回家,而是该正确引导帮助重新稳定社会秩序。

何况,已知西洋船队成群结队往海上开,很多事单方面禁止不了。

朝廷能把江南城里的百姓赶回农村,难道还能把海船上的西洋人都赶回欧罗巴,让他们不能再来通商?

如果没出过海,胤禛还能自欺欺人认为可行。

出过海就知道远洋行船有多不容易。大清没一支像样的水师军队,怎么驱逐欧罗巴人的船队?

更不提事实上是西洋人来过大清,大清对去西洋的航线也仅仅是有所耳闻,尚未有谁真的实践过。

既然发展贸易成为了时代的必然,科学技术与理论体系已经成形出现,那就别想着躲一躲就好,而是要正面迎着上。

胤禛发现以珍珠养殖入手着实不错。前期能为如何安顿与规范游民做出示范,后期销售过程又是打通与外国的商路。

于是,他开始广阅典籍,搞出一份面面俱到的答疑方案。

向康熙介绍珍珠养殖,并且回答皇上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搞一些引经据典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