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清的船员们没怎么听闻经度这个专业词汇,但也知道东南西北的不同方向行驶。

目前由于没有经度测量仪器,主要还是根据海图与控制航速来确定方位。

老海员掌舵时能凭手感,大概知道手速多少,能会开出多远的距离。新海员吃不准速度,就通过在海中放绳结长度来计算走得快慢,但是这种估算都不精准。

如果这一条航线没有前人留下的海图,未免迷失方位,最好就是顺着同一纬度行驶。地球是圆的,理论上绕一圈总能回来。

理论,毕竟只是理论。

航海过程中,天气变化引发的突发状况其实才是常态,一时半刻偏离航线是常有的。

因此,想要实现航海相对安全,经度测量刻不容缓。

武拂衣决定,航海钟可以搞起来了。

这东西的原理对于后世学过地理的学生都不算难懂。

地球自转一周是360°,耗时24小时。也就是说经度每隔15°,地方时差相差1小时。

假设知道某地是上午八点,而京城是上午七点,则能知道某地在京城东边,经度相差15°。

一个人身某地可以通过太阳或星辰估算当地时间,目前的难点就在于怎么准确知道京城是几点了?

答案看上起很简单。

携带一种准确运行的钟表,准时显示京城时间。

航海钟,就是一种在海上能不受风浪、温度、湿度等各种因素影响的精密测量仪器。

可能有人认为说到底它就是一种钟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却是要说不能以后人的眼光来判断此时的计时工艺。精密测量,知难行易,西方诸国尚未研制出海上钟。

如今摆在地上的西洋钟也不够精准,而且非常笨重。